四十七、大清為什麼亡國:看一張慈禧的食單
現在我們來看一張老佛爺慈禧的食單,也就是看看,她平時都吃些什麼。
根據《我的前半生》所記載的以及光緒年間的《上用飲食記檔》,現在流傳有一份慈禧過生日的菜單:火鍋二品:豬肉絲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中碗菜四品:燕窩鴨條、鮮蝦丸子、燴鴨腰、溜海參;碟菜六品:燕窩炒燒鴨絲、雞泥蘿卜醬、肉絲炒翅子、醬鴨子、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共十六品。
看看這個單子也許有讀者就會疑惑:慈禧過個生日才吃十六個菜這也不算多呀!——並且,看菜名都是十分普通的,連什麼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都出現在了菜單當中?這難道就是至尊的老佛爺的菜嗎?這根本不可能啊。
是的,大家的疑惑都沒有錯,這是一份慈禧在過生日的時候的食單,上麵是隻有十六個菜,又是出現了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這些家常菜,但是也請注意到這份食單當中一些非常非常名貴難得稀有的菜式:燕窩,海參,魚翅。其中無疑燕窩為最多,占到了十六個菜的一半以上,並且還有海參和魚翅的出現。——魚翅、燕窩、海參,這三種材料放到今天也是十分昂貴,並不是人人都能夠吃的起的,就更不用說在當時清末這種人力、物力和交通不十分發達的時代了,此其一。其二,在這裏提醒大家好好注意一個菜:雞泥蘿卜醬。——這就要開始普及一點知識了:眾所周知的,清代是少數民族政權。在立國之初,是靠著武力打天下的。行軍打仗的時候,蔬菜供應不足,保證食物並不腐敗又有營養,早期的清朝皇帝,都十分重視吃“醬”(見《清抄》),發展到後來,醬也變得越來越奢侈、越來越豪華,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像末代皇帝溥儀曾經就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過自己出獄參加工作以後,曾經十分懷念一種以前吃過的榛子醬,幾次想要仿製,都不成功的故事,後來,他去訪問曾經在禦膳房工作過的禦廚才知道,這看似簡單的榛子醬,其實是需要幾十道工序和十餘天的醃製發酵的。由此,我們就可以推斷,慈禧太後,她老人家隨便的一品“雞泥蘿卜醬”的品味和工序也一定很繁瑣了。——豈不知,我們的慈禧老佛爺,喝茶都是要太監兩手捧到她的麵前,輕輕叫上一聲兒:“老佛爺進茶了。”才會喝的人嗎?豈不知,我們的太後老佛爺是:“我就不愛吃其他的,專愛吃小豬身上炸得脆響的豬皮!”(以上出自裕德齡《清宮二年記》)的人嗎?!
我們的老佛爺吃好了,可是,滿清的百姓們就吃不好了。老太後匆匆歸西後,隻剩下一個小皇帝,不多久,也就由自己的嫡母(溥儀是先過繼給光緒才當的皇帝,所以不是生母,溥儀的生母在他十二歲的時候自殺了)抱著,頒布了《清帝遜位詔書》,大清國也就就此完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