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利觀
義,指道義;利,指利益、功利。所謂義利觀,就是人們對道義原則和功名利祿關係的看法。作為人生觀的重要部分,它主要是對個人利益與社會道德要求、道德標準關係的認識。
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脫離了社會曆史,抽象地談論義、利,並且往往把兩者對立起來,看不到它們的一致性。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就始終存在著義利之爭,爭執的雙方或強調超功利的道義原則,或過分強調物質利益,以“利”釋“義”。18~19世紀,盛行於英國的功利主義則把行為的功利作為道德的標準。這些都是片麵的。
道義原則作為人的行為規範不是離開人的物質利益,甚至與之根本對立的。恰恰相反,之所以製定道義原則,正是為了維護人們正當的權益和功利,所以應當肯定正當的個人利益的合理性與道德性。物質利益和精神情操都是社會成員的需要。高尚的道義精神不是排斥任何功利,而是超越個人利益的界限,以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四、美醜觀
美醜觀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審美評價。其中包括美學意義上對事物本身的感性審美評價,也包括倫理意義上對人的行為、品德等社會曆史現象的內在審美評價。
美醜觀中包含著強烈的讚賞和厭惡的感情傾向。作為人生觀的一部分,美被賦予了善的含義,醜則內在地包含了惡。凡是與曆史發展規律相一致的,能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社會目的或具有正確的道德價值的思想和行為,一般認為是美的;反之則是醜的。這是美與善、醜與惡的內在一致性。美和醜的標準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認識的相對性。美和醜的判斷雖然往往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出現,但實際上它是在對理想、人生、社會等的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美醜觀的具體體現。所以,對美和醜的看法從特定的角度反映著人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的境界。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美醜觀。美醜觀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在階級社會裏還具有階級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裏,不同階級有著不同的甚至根本對立的美醜觀,但同時又承認人類對待某些事物有共同的審美觀。馬克思主義的美醜觀強調審美的功能性、實踐性,同時重視審美的強烈的情感特征和豐富的個性特征。
五、幸福觀
幸福是人由於目的和理想的實現而產生的滿足感,是對整個生活狀態的愉快感受。幸福觀則是對這種滿足和感受的內涵、意義、地位,個人幸福與社會(集體)、他人幸福的關係以及追求幸福的道路、方法等的理性認識。
幸福不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短暫感受,而是對生活各方麵的綜合評價,是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因而對人生目的、意義、價值的理解直接製約著人們對於幸福的看法。禁欲主義思想家用道德抗拒幸福;相反,享樂主義者主張“幸福即道德”,兩者在這一問題上都有片麵性。
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認為,每個人都在謀求幸福,個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不可分離的。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有以下三個特點:
1認為幸福範疇是整個曆史發展的結果,各個階級的幸福觀是由與各個階級的經濟形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幸福範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2認為幸福的關鍵是人的誌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於鏟除剝削製度,改變不合理的社會關係,創造全新的、合理的社會主義製度。
3認為個人幸福和集體幸福是緊密結合的,強調集體幸福,但從來不否認個人幸福,而是把個人幸福融於集體、民族、階級和人類的幸福之中。
六、友誼觀
友誼觀是人們關於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自我與他人的友好交往、情感、思想交流等的一般看法。
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都不是孤立進行的,人際交往是人生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積極的社會交往對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良好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對個人來說,它有助於實現人生目的,促進人格的健康和完善。
友誼觀曆來為思想家們所重視,例如亞裏士多德就曾經認為友誼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交往的紐帶。怎樣看待友誼,也是人生觀的重要體現。友誼不是狹隘功利性的相互利用,平等、尊重和關心才是建立友誼的基本要素。友誼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
七、自由觀
自由觀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聯係的觀察與思考,逐步形成的關於自由的內涵與意義、自由的限度、自由對人生的意義、自由與人生責任、實現自由的條件和途徑以及個人自由與社會人類自由的關係等一係列問題的根本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