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德育從心開始(3)(1 / 2)

從主觀原因上看。主要是猜疑者缺乏真正的認識和冷靜的態度:本來一些行為對於了解真情的人來說是不足為怪的,而對於一些缺乏了解和認識的人來說就可能變得可疑。如果這時缺乏冷靜的態度、聽信謠言,那麼猜疑就會不斷升級。這種情感體驗一旦得以持續或蔓延,以後的相關信息便會逐一納入錯誤的軌道,以致“越看越像,越看越真”,從而造成與交往對象的對立情緒,惡性循環地引導人做出一係列的錯誤判斷。猜疑心是開展正常交往的絆腳石和攔路虎,它不僅使青少年人之間的關係鬆懈、渙散,而且也會使親密的朋友、恩愛的夫妻、長期相處的鄰居因疑心作祟而產生裂痕,甚至發展成為對立。猜疑心還會對青少年個體與集體之間的交往、個體和家庭的交往產生消極影響,這不僅對集體、家庭之間的和睦相處造成不利,也會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困擾,因此必須堅決克服:

一、培養理智,切忌感情用事。當出現猜疑信號後,要督促自己去尋找證據。如果疑點很多、證據實在,應以誠懇的態度與對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如果證據不足,主觀推測、演繹過多,甚至帶有很強的想象色彩,就應該盡快否定自己的猜疑。

二、學會知人知己,以防止猜疑心的出現。猜疑心有時是在相互不了解的條件下產生的,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短時間內認真觀察他人、了解他人,把握其性格特征和處世方法,就不會輕易無端地去懷疑他背後幹了不道德的事。

三、無視流言。猜疑之火往往是在一些人的煽動之下才越燒越旺的。因此,當人們聽到這些人傳播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上當受騙。生活中的這些人令人討厭,他們自己不學無術,專以打聽、傳播,甚至編造別人的謠言為樂事,搬弄是非。要抵製和製止這種不良做法,一方麵自己不信不傳,另一方麵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揭露。

四、加強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努力使自己成為胸懷寬闊、心底無私的人。猜疑心重的人往往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隻有注意自身修養,才不至於讓這猜疑毒瘤惡性發展。

世界上完全不被誤會的人是沒有的,誤會總是可以弄清楚的。然而,誤會如果不能盡快解除,就會發展為猜疑;而猜疑不能及時解除,就有可能導致不幸。培養自己的理智、控製自己的情緒、暗示自己以冷靜的態度、開誠布公地談一談,這些都是消除誤會和猜疑的良好方法。

消除交往中的偏見

偏見是人們對任何一種事物所持有的未經檢驗的觀點或信念,這種觀點或信念或者與經驗相悖,或者與邏輯推理得到的結論相悖,或者不符合客觀實際。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偏見是不正確的,但它又不同於另外一些不正確意見,如謬誤、謊言、異端邪說等,偏見更具有主觀性、群體性、習慣性和無意性。但對於持偏見的人來說,其偏見被認為是正確的。因為他認為是事實,所以才堅持。

二、偏見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否定性的和排斥性的態度,是在否定一個人或一些人、一個群體等場合出現的態度,表現在對其他人的排斥性。

三、盡管偏見同成見有聯係,但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們在認知一定對象時,不是就每個具體事物逐一判斷的,而是存在類型化的傾向。由於這種傾向讓人對某一對象的認知極端簡單化,以致形成固定的觀念,這就是成見;而偏見是用固定化了的思想方法看待特定的團體或屬於團體的成員。前者強調認知成分,而後者則包含態度傾向。

偏見是一種不正確的態度,它對人際之間的交往常構成很大的威脅,我們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消除:

一、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見的認知成分,一般人對某些群體的成員常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如老年人常認為年輕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因此若想經過接觸來改變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態度,最好是與老年人接觸的年輕人表現出異於刻板印象的行為來。根據研究發現由偏見對象表現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角色行為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進行平等地位的接觸。當彼此接觸的兩人地位不等時,相互之間的反應大多是膚淺的、形式化的。因此不但不能較深入地了解對方的特性,而且容易根據對方的外在方麵做一些刻板的判斷,而對地位較低者的判斷出入更大。因此以同等的地位相互接觸是消除偏見的一個基本條件。

三、竭力熟悉對方的獨特性。偏見的產生是由於人們互相認識的膚淺,如果能夠詳細地了解所接觸的對象,知道他的能力、性格、愛好、抱負等,將有助於改變自己的偏見。心理學家們曾發現,住在同一層公寓內的黑人和白人的家庭主婦,彼此認識的機會多,較為熟悉,因此這些白人主婦對黑人的態度好於不住同一層公寓的婦女。

四、將心比心。進行心理位置互換,從情感上體味偏見的危害,有助於消除已經產生的偏見。偏見是一種消極甚至有害的認識定勢,我們隻要想想別人用偏見來對待自己時的感受,就容易體味到自己對別人的偏見將在人際相處中起到什麼作用了。因此,我們對待人和事的看法,不要過於固執,要能聽得進別人的意見,旁觀者清,對於自己尚未察覺的偏見,別人常能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