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德育從心開始(3)(2 / 2)

淡化報複心理

報複通常是人們受到強烈的損傷性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性行為。當人們遭受到一種外界強烈的損傷性刺激後,有的人將這種刺激轉化為發憤圖強的巨大動力,有的人則將這種刺激轉化到要報複的對象身上,後者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反應。

報複心理是在社會交往中以攻擊方式發泄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怨恨、不滿時的一種情感體驗。它具有攻擊性和情緒性。不管是公開的行為,還是隱蔽的報複,其結果往往給報複對象造成很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報複心理和報複行為的產生不僅同個性特點有關,而且同對挫折的歸因密切相關。如果認為對方有意中傷自己,則進行報複;如果認為並非故意傷害,或者認為他人使自己受到挫折的行為是正當的,便不會進行報複。同時,報複同環境也有關,報複有關線索的存在、第三者的挑動,都可能導致報複心理和報複行為的產生。因此,中小學生年輕氣盛,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淡化報複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坦然麵對挫折。人在社會交往中總會遇到各種挫折,沒有挫折的磨礪就不可能成熟,戰勝挫折,在挫折中讓自己表現得比挫折更強大、更有力量是一切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談到他從事文學創作的遭遇時,曾這樣寫道:“詩人的命運和英雄的命運完全一樣,就像一切強壯的、美的、勇敢和不平凡的人物一樣,他們在曆史上是極壯麗的,所有的教科書對他們交口讚美,但在當前,在現實中,他們卻遭到憎恨。”將被挫折喚起的巨大力量指向挫折本身而不是指向造成挫折的人,從而超越挫折是所有偉大人物的共同特征。

二、正確認識別人的行為動機。學會用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可減少許多不滿情緒的產生,從而遏止報複心理的形成。人的行為總是受動機驅使的,衡量一種行為的善惡,應在將其效果與動機統一起來的基礎上進行。如果單純地從行為效果去認識問題,忽視了行為動機,往往會使事情麵目全非。

三、在情緒最激昂的時候不妨轉念思考一下報複結果給自己帶來的危害。許多不幸事情常常都是在感情衝動一念之間做出的而又無法挽回的。在報複行為發生之前,不妨轉念想想,通過報複,除了從中體會報複本身所帶來的“快感”和給報複對象造成的危害外,自己會不會得到對方更大的報應,會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會不會觸犯刑律。要知道,加害於人的人往往會自食其果。

四、在麵對挫折激起憤懣之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沒有利害衝突,當你遭受挫折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思考,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情境中,想想自己會怎麼辦,這樣你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從而能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而因此不采取報複的方式。

避免自傲自大

同學們當中可能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目中無人,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時常還會自吹自擂。他們這種人就是自傲的人。自傲同自卑相似,都是源於不正確的自我認知。與自卑者總是過低估計自己不同,自傲者則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自傲者常常忽視交往雙方應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平等基礎上的原則,而表現出一種優越感,以自我為中心,喜歡自誇自尊、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淩人,對別人的感情不尊重。

過於自傲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外貌、才華等優越條件為資本,不適度地進行炫耀,而對自己的某些缺陷卻視而不見或進行自我粉飾,遇到失敗則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極易遭到交往對象的反感。具有自傲這種心理特征的人與人交往會給人以交往不公平的感覺,使對方產生難堪、緊張、窘迫等心理壓力。而對方為了緩解這種心理壓力則常常會反唇相譏,或退而避之,從而造成人際交往的失敗。那麼怎樣去改變這種不良心理呢?

一、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傲給自己的交往和發展帶來的危害。自傲同自卑雖然相似,但自傲更多的是來自思想意識上的障礙,因此克服自傲相對來說並不困難。

二、虛心向他人學習。如果一個人以高位而自居,以貌美而自賞,以才華而自炫,對別人的優點不能給予充分的肯定或讚許,那麼就會失去別人的喜歡,難以使別人產生敬慕和結交之心。在人際交往中,人人都需要尊重,尊重別人才會換來別人的尊重,自己的長處才會被別人所容納。

三、放低自己的姿態。自傲的人常常是大肆自我炫耀,總企圖壓倒別人,居人之上,因而也容易樹敵太多,成為眾矢之的。而謙虛則是一種令人喜歡的好品質。隻有客觀地評價自己,打破幻想,才有可能對別人表示出真誠的尊重。為了增加自己在交往中的吸引力,使自己為別人所喜歡,放低自己的姿態是非常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