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言過其實、咎由自取——馬謖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劉備
馬謖,三國時期蜀漢的將軍,在當時很有才華和名氣,喜歡議論軍事謀略,諸葛亮對他非常器重,經常和他一起談論。劉備在臨去世之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諸葛亮卻不這樣認為,仍然讓馬謖擔任參軍,而且經常和他一起討論軍事。
公元225年,諸葛亮要出師討伐雍闓,馬謖送將諸葛亮送到數十裏之外。諸葛亮說:“雖然和你一起共事這麼多年,但是今天還想再聽一聽你有什麼計謀。馬謖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聽了馬謖的這番話,深以為然,於是便采納了馬謖的建議,不久便斬殺了雍闓。從此諸葛亮更是相信馬謖是真的具有真才實學。
公元228年,諸葛亮要出兵前往祁山討伐魏國。諸葛亮安排趙雲、鄧芝占據箕穀要地,然後自己率領大軍突襲魏軍的祁山。在選先鋒的時候,人們都認為應當由久經戰場的魏延等做先鋒官,但是諸葛亮認為馬謖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於是不顧眾人的意見,提拔馬謖為先鋒,帶領軍隊前行。魏明帝得到諸葛亮來襲的消息之後,便派大將張郃在街亭阻擋馬謖。本來諸葛亮已經安排好了作戰部署,隻要馬謖按照原定計劃進行就可以。但是馬謖卻違背了諸葛亮的計劃,反其道而行之,將部隊駐紮在山上,部隊的調配一度非常混亂。先鋒王平多次勸諫馬謖,這時的馬謖根本聽不進別人的諫言,一心想要大展作為。張郃在看到馬謖的安排之後,果斷的斷絕了馬謖取水的道路,抓住機會發動進攻大敗馬謖,馬謖一敗塗地。諸葛亮由於沒有進軍的落腳點,不得已返回漢中。馬謖因為違背軍令被判處死刑,諸葛亮雖然愛惜馬謖,但為了顧全大局,仍不得以將他斬首。這才有了歇後語“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馬謖有才並且被諸葛亮所器重,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不聽號令、擅自行事、妄自尊大、違背軍令,也正是他言過其實的一個表現,對於自己的過於自信導致他在違背軍令之後一敗塗地。這種擅自行事導致的結果不僅是他咎由自取,更是害人害己。在現代社會中,尤其需要精誠合作、言行一致,如果都想到什麼就是什麼,那就沒有規矩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