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不懂兵法、妄自尊大——李景隆
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諸宿將多怏怏不為用。景隆馳至德州,會兵進營河間。燕王聞之喜,語諸將曰:“李九江,紈綺少年耳,易與也。”遂命世子居守,戒勿出戰,而自引兵援永平,直趨大寧。景隆聞之,進圍北平。都督瞿能攻張掖門,垂破。景隆忌能功,止之。及燕師破大寧,還軍擊景隆。景隆屢大敗,奔德州,諸軍皆潰。
——《明史》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的兒子,說起來也是皇親貴戚。從小李景隆就喜歡讀兵書,也曾經多次練兵,但是也隻是紙上談兵,沒到真正打仗的時候,李景隆的不知兵法、不知變通就會統統表現出來。
朱元璋在位時曾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就是說一旦出現權臣專政的現象,藩王就能夠行使清君側的權利。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棣就以清君側為理由,說齊泰、黃子澄是奸臣,而自己來誅討他們,朱棣把自己的行為說成“靖難”。因此,曆史上稱這場皇位爭奪戰為“靖難之役”。朱棣起兵,朝廷就需要派人迎敵,這時候朝廷人才極為空虛,無將可用。沒有辦法的朱允炆隻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雖然耿炳文作戰經驗豐富,但是年近古稀實在無力抵抗朱棣的大軍,不就便傳來了軍敗的消息。無人可用的朱允炆采納黃子澄的建議,任李景隆為大將軍,同燕軍作戰。
李景隆出身貴族,本就是紈絝子弟一個,雖然喜愛兵書,但其實並不知兵。李景隆到德州之後,收集散兵敗將、調集各路軍馬,駐紮在河澗。朱棣得知李景隆的部署後,笑著說兵法有五敗,這五敗就是:“軍紀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嚴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無嬴糧,馬無宿槁,不量險易而深入,三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智勇俱無,四也;剛愎自用,不聽忠直,專喜佞諛,部曲離心,五也。”而李景隆恰恰將這五敗全犯了,那是必敗無疑。為了誘敵深入,朱棣對世子朱高熾說:“李景隆如果來攻城,你隻堅守就可以了,不用出戰。”同時還撤去了看守盧溝橋的士兵。李景隆得到朱棣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的消息之後,非常高興,覺得朱棣是見自己來了無能為力,所以不敢應戰。於是多次指揮攻城,但是都被擊退。直到十一月份,朱棣帶著精兵強將進逼李景隆軍營,大敗李景隆,李景隆乘夜逃跑。後來朱棣逼近南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敵,導致南京失守。
李景隆不懂兵法、妄自尊大,在軍隊作戰中指揮失當,戰敗時率先逃跑,兵逼城下的時候開門迎敵,犯了兵家之大忌。正是李景隆的不懂裝懂導致他屢戰屢敗。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事情隻是一知半解,虛心求救、不打腫臉充胖子,才能避免一些不可挽回的錯誤,千萬不要為了一己私心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