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多磕頭、少說話——曹振鏞
曹振鏞是清朝時期的重臣,27歲便考取進士,然後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旅。在長達53年的從政時間裏,曹振鏞屢次升遷,可以說是平步青雲,曆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最終任大學士,成為道光皇帝的心腹大臣。
當然曹振鏞能夠為官五十多年,榮寵不衰,肯定是有他的本領的,比如曹振鏞就曾經對朝政提出過很有建設性的建議:停止修建沒必要的工程來節約錢財,支持鹽政改革等等。尤其是在鹽政改革的時候,曹振鏞的家族正是以鹽業為生,鹽業改革肯定會損害曹家的家族利益,但是曹振鏞卻力排家族爭議,支持改革,並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這也表現了曹振鏞在為政上麵的開明。《清史稿》曾經記載曹振鏞:“恩眷之隆,時無與比”。可以看出當時皇帝對曹振鏞的喜愛。道光皇帝就曾經寫下一段話來讚美曹振鏞:“親政之始,先進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問學淵博,獻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絲綸。”這樣的評價對於當時的大臣來說實在是很高了。
總結一下曹振鏞的仕途,可以用一馬平川、步步高升來形容,曹振鏞直到80歲的時候才退休,當官53年,在清朝曆代官員中這幾乎都是無法超越的,在那麼多的官員被牽連、被貶黜、被殺頭的時候,曹振鏞卻無災無難,那麼曹振鏞是怎麼做到的呢?在清朝書籍《瞑庵雜識》中這樣記錄著一段對曹振鏞的描寫:“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從中就可以看出曹振鏞的為官秘訣就是多磕頭,少說話。每當有他的門生後輩要做官的,他都會告誡人家說:“毋多言,毋豪意興!”曹振鏞本身主張多磕頭、少說話的準則,在科舉考試的時候還不喜歡有才能的人。史書上記載曹振鏞多次主持科舉,但是在挑選人才的時候,他不喜歡有才華的人,反而在別人寫的非常好的文章中挑一些小毛病,以致這在當時形成了一種很壞的文風,《清史稿》中就記載著:“振鏞曆事三朝,凡為學政者三,典鄉會試者各四。衡文惟遵功令,不取淹博才華之士。殿廷禦試,必預校閱,嚴於疵累忌諱,遂成風氣”。可見曹振鏞對當時的文風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清朝時候用一首詞《一剪梅》來諷刺曹振鏞,可見曹振鏞在時人心中的形象: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歲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讚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後世更無窮,不諡文忠,便諡文恭。
曹振鏞為官五十多年最後賜諡文正,可以說是大臣中的完美結局。但是他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多磕頭、少說話這種做事風格,卻不是一個應當為民做主、力圖政治的官員所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