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鼠目寸光、奴顏婢膝——吳三桂
吳三桂是明朝時期的官員,在崇禎皇帝登基之初,吳三桂考取了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便任都督指揮一職。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軍隊逼近北京,吳三桂奉旨進京保駕,但是等吳三桂進京的時候,崇禎帝已經在景山自殺身亡了,隨後李自成又討伐吳三桂,經過一番戰亂,吳三桂自知不敵李自成,於是吳三桂降清,降清之後吳三桂大敗李自成,被封為平西王。康熙元年,吳三桂被封為平西親王,鎮守貴州,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為由上奏朝廷想要隱退養老,康熙皇帝恩準了尚可喜的請求並趁機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上奏請求撤藩,康熙帝欣然準許。在大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雖然不願意撤藩,但是也不得不假惺惺地上奏朝廷,請求撤藩。康熙明白“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製也”。於是決定同意吳三桂撤藩,並派人到邊疆去處理撤藩事宜。不甘心撤藩的吳三桂在十一月先是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自稱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起兵造反。
吳三桂在滇中專製了十四年,他的黨羽已經非常豐富,所以在反叛之初,吳軍的氣勢可以說是來勢洶洶,在吳三桂起兵造反之後,福建靖南、廣東平南二藩,以及四川、廣西、陝西、河北等地的吳三桂的黨羽也紛紛紛紛響應,很多地方都揭起了叛旗。吳三桂認為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遠勝過清朝的軍隊,而且自己是以“興明討虜”為口號,所以可以得到漢族人的支持,所以吳三桂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但是吳三桂低估了康熙帝的才能,吳三桂雖然兵力強盛,卻沒有戰略眼光,看似攻取了很多城池,但實際上都是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而清朝自入關以來加強滿漢文化的交融,民族矛盾已經不是很重要,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於吳三桂降清又反清的做法實在是嗤之以鼻,所以吳三桂並沒有獲得民眾的支持。再加上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是在撤藩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因此康熙帝鎮定自若,措置得當,在政治上孤立了吳三桂,然後打擊吳三桂的氣焰,宣布對於吳三桂的屬下概不株連,各安職業,這就又瓦解了吳三桂的內部。最後吳三桂由於兵力、財力不足,被迫處於守勢。
吳三桂本為明朝官員,卻在明末主動降清引領清軍入關已經是大不忠,在清軍入關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之時,再起兵反清,製造禍亂,雖然打著“興明”的口號,實則是為了自己的私語,如此反複,可見這人不可信賴。忠義是人之大節,有忠義之心才能為人所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