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誣告商鞅、影響變法——公子虔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史記·商君列傳》
公子虔,戰國時秦公子。正史上關於公子虔的記載相對較少,但是我們知道公子虔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大哥,自古長幼有序,既然老大健在怎麼可能隨便廢長立幼,但是曆史就是這樣,足見嬴虔之度量和深謀遠慮。這一點分析也與孫皓暉先生的《大秦帝國》中的描述不謀而合,在這部曆史小說中,為了讓秦獻公安心故去,公子虔甘願斷指立誓,並帶頭擁護弟弟嬴渠梁為君,而且在全班大臣都舉他為帝的時刻,毫無二心。
孝公用商鞅變法,嬴虔舉雙手讚同,不惜得罪老世族,更重要的是讓出了權力,掛名太子首傅。這是因為他知道衛鞅可以使秦國變強大,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渠梁,相信父親的眼光。
看到這裏大家似乎有所疑問了,這個嬴虔要氣度有氣度,要才能有才能,怎可算作愚臣一類。不要急,曆史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折。“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史記·商君列傳》)公子虔作為師傅縱容太子犯法而受刑,這在“教不嚴,師之惰”的古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時的公子虔隻是受罰而已。可是後來,嬴虔自己又犯了法,史書中並沒有記載犯了什麼法,但是刑罰名字可是有了,叫“劓刑”這可不得了了,見字大家應該也明白了,是割去鼻子!
在這之後嬴虔就閉門不出整整8年,隨後孝公卒,太子立,是為秦惠文王。嬴虔的複仇的機會來了,不知道這8年間他是不是一直在計劃著什麼,他聯合公孫賈(這個公孫賈大家還記得嗎?就是太子另一個師傅,上次太子犯法,這哥們被黥麵,白話就是在臉上刺字,參見水滸傳裏麵的宋江、林衝等等無數人)一起誣告商鞅欲反,秦惠文王於是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亡到魏國後被驅逐回秦國。商鞅回到秦國後,潛逃回封地商邑,發動邑兵攻打鄭縣,其實商君隻是想布放一下,省的束手就擒。這樣的行為,在秦惠文君心裏徹底坐實了謀反的罪名(至少秦惠文王表現出來是這樣的),他派兵攻打,終於商鞅戰敗身死。後來商鞅謀反查無實據,秦惠文君又以誣告之罪幹掉了大伯嬴虔、老相甘龍等一眾老世族,同時沿用商君的變法治國,終為子孫後代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嬴虔前期英明神武、胸襟氣度無一不為人所折服;後期因仇恨而蒙蔽了心靈,一心隻想報仇,連誣陷謀反這種卑鄙的“千古奇謀”都用出來了,可真是為人所不齒。就商鞅一生推行變法的能力和決心來看,如果他還能活著,或許秦國變法會更加徹底,更加完善,這無論是對於秦國的強大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統一應該都是有所幫助的,所以嬴虔後來為了自己的仇恨,棄民族與國家大義不顧,給他誣告商鞅、影響變法的評價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