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在兩河流域文明時期就有了文字,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在人類早期文字中,它是發展得比較完備的一種。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社會風氣。諺語如“窮人死掉比活著強”、“想吃肉就沒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妻子是丈夫的未來,兒子是父親的靠山,兒媳是公公的克星”、“鞋子是人們的眼睛,行路增長人的見識”等。《聖經·舊約》中的一些故事也起源於古代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古代兩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詩,詩中塑造了一個蔑視神意、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並表達了人們希望獲知生死秘密的願望。《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兩河流域主要的科學成就表現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麵。蘇美爾人已經知道10進位製和60進位製,而後者在古代兩河流域的應用更為廣泛。我們今天度量時間用小時、分、秒以及把一圓周分為360°,這都是繼承了兩河流域古人的成果。他們的麵積單位、重量單位也多是60進位。古希臘、羅馬都采用了這裏的一些重量單位,歐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18世紀。
古代兩河流域的天文曆法知識直接影響了歐洲的天文學。蘇美爾人按照月亮的盈虧把一年分為12個月,共354天,同時設閏月調整陰曆、陽曆之間的差別。到公元前7世紀,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製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並以他命名這一天,其順序是:
星期日:太陽神;星期一:月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
直到今天,歐洲各國每周7天仍以這7星命名。
早在5000多年前,兩河流域的人們就創造了這樣發達的文明,真是令人神往。歐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文化。然而,當古希臘人還沒有邁進文明時代的時候,兩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經延續了約2000年。希臘人後來的許多成就都是在兩河流域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現代人對古代各國的曆史的了解,主要靠的是文字記述的資料。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經有6000年左右的曆史了。在世界別的地方發現的古代文字,主要有三種,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了圖畫式的象形文字、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000多年發明的字母文字以及古代的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使用的楔形文字。
一塊刻著祭祀場麵和象形文字的石板岩
條(公元前3200年,古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的辨認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辨認過程極為相似。183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法國學者羅林森發現了一個三種文字的銘文,並製成了拓本。1843年,他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後又將古波斯文與楔形文字對照,終於讀懂了楔形文字,從此解開了楔形文字之謎。
原來,最古老的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直行寫的。因為書寫不便,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發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們在開發兩河流域的同時,也創造了這種文字。
最先,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如果要表示複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表示“哭”等。後來又發展成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再到後來,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裏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字的含義沒有關係了,隻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
為了表示有關的楔形字應該表示什麼意思和發什麼音,蘇美爾人又發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在一個人的名字之前加上一個特殊符號,就表示這是一個男人的名字。
當時的蘇美爾人還不懂得造紙,他們用黏土做成長方形的泥板,用蘆葦杆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頭在上麵刻字,然後把泥板晾幹或者用火烤幹。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泥板書。到現在為止,人們在兩河流域已經挖掘出了幾十萬塊這樣的泥板書。
由於蘇美爾人用的是蘆葦杆或木棒削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後來人們就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