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發明、醫學、工藝(2)(2 / 3)

僧一行在天文學上最大貢獻,在於他最早測量了子午線(通過地麵某點連接南北極的假想線)的長度。

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僧一行的倡議和領導下,同太史監(唐掌天文曆法的官員)南宮說合作,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天文測量活動。測量內容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正午時八尺之竿的日影長度、北極高度和晝夜的長短等。測量點多達13處。北起鐵勒(今內蒙北),南達林邑(今越南中部)。重點測量了滑州(今河南滑縣)、浚儀(今開封)、扶溝和上蔡這4個地點的北極高度和日影長度,還測量了這4個地點之間的距離。其結果為,從滑州到上蔡,北極高度差1度半,南北距離為526裏270步(唐以300步為一裏),夏至日影長相差2寸多。計算結果為,北極高度相差1度,南北兩地相隔350裏80步,合現在151.07千米。這個結果雖不十分精確,但在方法上是一個極大進步,也是世界上首次如此大規模進行測量子午線工作。

國外最早測量子午線的是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花刺子模等人。他們於公元814年在美索不達米亞進行了測量子午線的工作,比我國晚了近90年。

僧一行以其舉世矚目的成就,被公認為世界古代著名科學家。

針灸術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用各種特製針具,施行一定的刺激方法作用於經絡穴位,灸法主要是用艾絨等物薰灼經絡穴位以防治疾病。

上古時,人們以草熏體表,以砭石或荊棘、骨針等刺激人體,是最早的針灸術。《淮南·務修訓》記載有“庖犧(伏羲)製九針”。“所謂九針,為鐫、網、鍉、鋒、鈹、圓利、毫、長、大針”,除用於外科、按摩外,也有用於針灸者。針灸針主要內容是通曉經絡,選取穴位,控製深度與針灸時間等。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中,有先秦的《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書中記載有齒脈、耳脈、肩脈等,可知扁鵲用針灸等法治虢太子屍蹷時,醫家已善用針灸術。書中還專門記述了用灸法治療各種疼痛,各部位痙攣、煩心、惡寒等多樣病症。戰國時代的醫書《黃帝內經》中多方麵記述了針灸的適應症,並論述了各種髒腑疾病的針灸療法。目前所知最早的金針實物是河北滿城出土的西漢金針。

醫籍中的《靈樞經》奠定了針灸的理論基礎。東漢末皇甫謐編著了一部《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它是以古代的《針經》(後世認為即《靈樞經》)、《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要》3部書彙集整理而成的。全書總共12卷,128篇,是皇甫謐對針灸古書“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的辛勤勞動的結晶。書中詳細地記載了全身649個經穴的部位和主治疾病、針刺分寸、艾灸壯數,並提出了較為科學的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是一部係統地總結前人用針灸治病的臨床經驗的著作。唐代孫思邈、王燾繪製的彩色針灸掛圖有重要學術價值。宋元太醫設有針灸科。天聖間(1023—1032年)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統一周身651個穴位,並設計監製兩具銅人以測試考生。元末滑壽的《十四經發揮》成為日本針灸取穴的依據。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彙收古籍、家傳,為針灸學的重要文獻。

針灸術簡易、方便、應用範圍廣,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各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有顯著的、迅速的療效,沒有或很少有副作用。

針灸術不僅對我國醫療事業有很大影響,而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傳到朝鮮、日本、東南亞和中亞地區。宋元以後,隨著海路航運事業的發展,針灸術也被介紹到歐洲一些國家去造福人類。

1958年,我國的醫務工作者在繼承古代針灸術的基礎上。用針刺麻醉代替藥物麻醉施行外科手術獲得成功,這引起國內外醫務界的極大興趣。針刺麻醉是以針刺穴位,使病人能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的一種局部麻醉方法。它不用麻醉藥,病人神態清醒,能主動配合,生理幹擾少,術後恢複快,尤其適用於不宜進行藥物麻醉的病人。針刺麻醉安全、簡便、經濟、有效、沒有痛苦,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中國最早發明人痘接種法

今天,每一個新生的嬰兒都要種牛痘,以預防“天花”。1979年10月21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最後一名天花患者在索馬裏南部已被治愈,天花從此在地球上絕跡,這是人類第一次征服一種烈性傳染病的光輝成績。戰勝天花要歸功於牛痘預防接種,正是預防接種免使人們感染天花。在發明接種牛痘之前,人們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技術,該項技術是我國古人對世界醫學做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