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發明、醫學、工藝(2)(3 / 3)

我國自古就有以毒攻毒的治療方法。例如晉代的葛洪記述“療狂犬咬方,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複發”;隋朝巢元方談到治恙蟲的醫方,即殺恙蟎製散而服。種痘也是這個道理。

天花這種傳染病,大約是在漢代的時候由俘虜傳入我國,所以也叫“虜瘡”,後又稱豆瘡、皰瘡、登豆瘡、天行斑瘡等。明代以前,對這種病一直沒有有效的防治方法。關於天花的流行,葛洪的《肘後方》已有記載,唐宋記載更多。自宋以後,已有人不滿足於療效不佳的醫法,開始探索預防天花的方法。種痘法至遲發明於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清俞茂鯤《痘科金鏡賦集解》)。至於具體的方法,在張璐的《醫通》(公元1695年)中記有痘衣、痘漿、旱苗等法,並指出種痘法的推廣是“始自江右(寧國太平縣),達於燕齊,近者遍行南北”。

古代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襯衣,留給被接種人穿用,使受感染。痘漿法是用蘸有瘡漿的棉花塞入被接種人的鼻孔裏,使受感染。旱苗法是將痘痂陰幹研細,用小管吹入被接種兒童的鼻孔裏。也有先用水把痘痂幹粉調勻後使用,稱為水苗法。早苗法和水苗法都是用痘痂作為痘苗,雖然方法上比痘衣法和痘漿法有改進,但仍有一定危險性。

清代朱奕梁在他的《種痘心法》中記述一種經過接種多次的痘癡作疫苗,“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這種對人痘苗的選育方法,完全符合現代製備疫苗的科學原理。

我國發明人痘接種法之後,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俄國首先派入“至中國學痘醫”(俞正燮《癸巳存稿》),不久又從俄國傳入土耳其。1717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蒙塔古夫人在君士坦丁堡學得種痘法,隨即傳入英國和歐洲各地。18世紀中葉,人痘接種法已傳遍歐洲大陸。

1796年英國人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1806年由葡萄牙商人傳入我國。因為牛痘法更加安全,從而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中醫懸壺

我國古時候,人們的傷病都用中藥來治療。不知你注意過沒有,中藥常常與葫蘆有關。有句俗話叫“不知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看來,藥是裝在葫蘆裏的。連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煉的仙丹都是裝在葫蘆裏呢。

傳說,很久以前,發生過一場大瘟疫。有一個集鎮死了很多的人。這種病沒有辦法醫治,得了病的人都絕望地等待死神降臨。有一天,鎮上來了一個神奇的老翁。他在集上開設了一間藥店,門前懸掛著一個藥葫蘆,專門治這種瘟病。來這看病的人,吃了老翁從藥葫蘆裏倒出來的一粒藥丸以後,病就好了。可是這個老翁十分奇怪,每到集市罷集時,他跳入藥葫蘆裏就不見了。這樣,盡管老翁治好了許多人,可是人們始終不知他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後來,人們用“不知葫蘆裏裝的是什麼藥”這句話,來比喻對某種事物不知其中的隱秘。

這個傳說出現以後,各地中醫和中藥店門前都要懸掛個藥葫蘆作為標誌,人們稱為“懸壺”。雖然現在中藥店門前已不再掛“懸壺”,但是這個神奇的傳說卻流傳了下來。

孫思邈與《千金方》

孫思邈是隋唐時期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藥學家。他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畢生鑽研醫學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

他自幼體弱多病,因家境貧窮,沒錢醫治,險些夭折。多虧遇到了一位采藥人,經搶救才得活命。飽嚐疾病之苦和求醫之難的孫思邈立誌學醫,為窮苦人治病解痛。他讀了幾年經史典籍後,就拜師學醫。他孜孜不倦地攻讀醫書,習醫治病,長進很快。由於他博覽群書,青年時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善莊、老及百家之說”的學者。隋文帝楊堅曾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李世民給他“授以爵位”,唐高宗李治拜他為“諫議大夫”,孫思邈全“固辭不受”。他這種不慕名利、拒官從醫的高貴品格,深為人們所敬重。

孫思邈醫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