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發明、醫學、工藝(3)(1 / 2)

孫思邈治病,在針藥治療的同時,很注意精神治療。《新唐書》記載,孫思邈給當時的大文學家盧照鄰治療“惡疾”時,引經據典,旁征博引,指出:“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鼓勵他與疾病作鬥爭。盧照鄰終於被勸慰所感動,消除了憂鬱,很快恢複了健康。

孫思邈在行醫過程中,勤於實踐,勇於創新。一次,他遇到生命垂危的閉尿病人,急中生智,大膽地試用蔥葉插入病人尿道,導尿成功。用蔥葉導尿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尿術,它比1860年法國醫生拿力敦發明的用橡皮管導尿要早1000多年。

還有一次,他為人治腿疼病,用古書所記穴位針灸,全沒有療效,孫思邈不因循守舊,勇敢地反複鑽研、實踐,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穴位,使病人發出了“阿”、“是”的反應聲,從而治好了這人的腿疼病。以後人們便把這種取穴和方法稱為“阿是穴”。

公元652年,孫思邈認真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藥理論、臨床經驗,並根據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寫成了一部30卷的《備急千金要方》。這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分類專著。全書廣泛收集前代名家方書及民間驗方,尤其重視兒童和婦女疾病的診治,首先提出設立兒科和婦科,並把它列在卷首。他還首先記載了腳氣病的正確治療和預防方法。歐洲人第一次論述腳氣瘸是1642年,比他晚了1000年。在內科、外科等疾病的診斷、預防以及主治方藥、食物營養、針灸等方麵論述十分詳盡。這部專著以髒腑、寒熱、虛實分類、列證治232門,記載了5300多個藥方。他首創複方,提出一方治多病,或多方治一病的方法。以後孫思邈又用30年的時間寫成《備急千金要方》續篇30卷,取名《千金翼方》。開頭為藥錄,輯錄藥物800多種,詳論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以前沒有收錄的新藥和外來藥。他還對200多種藥物的采集和炮製作了專門記述。他還繪製了3幅大型彩色針灸掛圖,分別把人體正麵、背麵和側麵的12經脈用五色繪出,把奇經八脈用綠色繪出。後人經常把這兩部內容十分豐富的醫藥文獻合稱為《千金方》。

孫思邈也是我國古代著名長壽人。當他百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魏征主修南北朝史時,曾多次走訪孫思邈,他“口以傳授,有如目睹”。孫思邈對我國藥物學、醫學有傑出的貢獻,贏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後世尊他為“藥王”。到了明代,人們把他所著的藥書,刻於五通碑石上,立於陝西耀縣東部的磬玉山上。這五通碑石,鐫刻藥方數萬餘字,至今保存完好,成為舉世罕見的藥方石刻。孫思邈當年生活和采藥的磬玉山遂改稱為“藥王山”。

《本草綱目》

“本草”,是中藥藥物的總稱。漢有《神農本草經》,後有《唐本草》。《新修本草》,是唐顯慶二年,蘇敬、長孫無忌等人奉詔所撰,為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宋代又修《開寶本草》等書。明代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編寫的《本草綱目》,在我國醫學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一部聞名中外影響深遠的藥學巨著。

李時珍,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出生在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裏。在封建時代,“十醫九丐”,社會地位很低,被人們看不起。所以,父親很希望李時珍能讀書做官,光宗耀祖,但李時珍從小跟父親學了許多醫藥知識,愛上醫學,經再三請求後跟父親正式看病行醫。李時珍從小就喜歡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種植物、動物的標本,並注意到其中一些藥物的療效。他還讀了不少醫書,凡是能找到的都認真鑽研。不久,他被推薦到京城的太醫院工作,使他有機會讀到更多醫藥方麵的著作。他發現古人著的“本草”有很多錯漏,有時把一種藥物誤為兩種,有時又把兩種藥物混為一談。如果據此用藥,就會發生重大醫療事故。例如防葵和狼毒、黃精和勾吻,藥書上就把它弄混了。狼毒、勾吻全是毒性很大的藥,把它當做補藥用,就會害死人。又如古書上說,大豆能解毒。他讓小狗吃了毒物,然後用大豆解毒,結果小狗還是死了。後來他試驗,發現大豆加上甘草,解毒效力才顯出來。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把古代的《本草》全麵加以整理,編一本新《本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