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月——貂蟬是漢獻帝的大臣王允的歌妓。她不但貌似明月,且能歌善舞。一天晚上她在花園拜月時,一片雲彩將月亮遮住了。王允得意地說:“月亮比不過我的女兒,都害羞地躲到雲的後麵去了。”從這以後,貂蟬又被人稱作“閉月”。
羞花——唐代美女楊玉環被唐明皇選進宮後,整天悶得慌。一天,她在花園賞花解悶,無意中碰了一下含羞草,含羞草馬上卷起了葉子。唐明皇讚歎她有“羞花”之容,稱她為“絕代佳人”。
三教九流
所謂三教,即是指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儒、釋(佛)、道三教。九流分為上、中、下三等。上九流是:一流“佛”、二流“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閣老”、六流“宰相”、七流“進士”、八流“舉人”、九流“解元”。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醫生”、三流“畫家”、四流“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下九流是:一流“唱戲”、二流“吹鼓手”、三流“馬戲團”、四流“剃頭”、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腳”、八流“配種”、九流“娼妓”。
“萬歲”流變
“萬歲”這個詞,在曆史上,一是用作人們歡呼用,二是用作封建帝王特定的稱謂。
秦漢以前,歡呼“萬歲”是很普遍的事情。《戰國策》中《馮諼客孟嚐君》一文記載:馮諼在薛地,替孟嚐君燒掉了百姓們的債券,大得人心,“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這個“萬歲”就是人們由於內心喜悅以示慶賀的歡呼語。
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拜恩慶賀,也常常呼喊“萬歲”,這逐漸成為了一種禮節,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後來,慢慢成了帝王的代稱了。當然,它並不是帝王唯一的或專擅的稱呼。帝王叫“天子”也可以,因為這個稱號也十分尊貴。“天之驕子”,表明他擁有的權力是上天所賦予的,是至高無上的。那時,如果有人對其他人呼喊“萬歲”,皇帝也不幹涉,因為“萬歲”更多地被用作歡呼語。
漢武帝曾想把“萬歲”攫為已有。但是人們一到高興時還是歡呼“萬歲”。他禁不了,也無可奈何。以後,對“萬歲”的使用,越來越嚴。從宋朝開始,“萬歲”成了皇帝的專用名詞,皇帝成了“萬歲爺”。如果有大臣被稱“萬歲”,就是犯禁,要受到重罰。宋代著名的忠臣寇準,有一次與溫仲舒同行,路上遇到“狂人”,迎著他的馬高呼“萬歲”。這事被寇準的政敵向皇帝告發了,寇準因此罷去同知樞密院的高級職務,降為青州知州。後來,如果誰再隨意歡呼“萬歲”,就會遭到殺身之禍,到了明代,規定更加嚴格,除了“萬歲爺”,還有“千歲爺”、“九千歲”等稱謂。
清王朝被推翻以後,“萬歲”一詞才還其本來麵目,回到人民中間。作為一種慶賀的歡呼語,“萬歲”還是挺適合的。
古代的六藝
六藝之說有二:(一)六藝者,禮、樂、射、禦、書、數也。《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禦,五曰六書,六曰九數。”(二)六藝即六經,謂《易》、《書》、《詩》、《禮》、《樂》、《春秋》也。
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6種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禮、樂、射、禦、書、數。禮包含政治、道德、愛國主義、行為習慣等內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等內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練;禦是駕馭戰車的技術的培養;書是識字教育、書法;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學技術及宗教技術的傳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見端倪,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
“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並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齡的差異及學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別。“六藝”中禮、樂、射、禦,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在大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學階段是必修課。當時,庶民子弟隻給予“小藝”的教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藝”至“大藝”的係統過程。“六藝”服務於階級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規律,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