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佛教誕生記(1 / 1)

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以後,一種反對種姓特權,主張“眾生平等”的新宗教——佛教便應運而生了。

釋迦牟尼佛像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566年。他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是印度北部小國迦毗羅衛國王淨飯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釋迦牟尼家庭生活優越,但他從幼年起就體察到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種種苦痛,決心要探索一條擺脫苦難的途徑。

29歲時他出家修行,到摩揭陀都城王舍城附近的森林中向隱居的婆羅門請教,冥想苦修了6年之久還是沒有得道。他的父王派去給他做護衛的5個家臣已覺無望,舍下太子到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去了。釋迦牟尼毫不動搖,來到城郊尼連禪河中沐浴,又喝了村中牧牛姑娘送他的乳粥,這才恢複了元氣。他來到近處一株巨大的菩提樹下盤腿而坐,靜悟得道。他成道之後,先到鹿野苑說法,稱“初轉法輪”,並重新收下他的5個家臣做門徒。此後輾轉南北各地布道45年,直到80歲時才死在拘屍那羅的幾棵娑羅樹下,他的信徒稱之為“大般涅槃”,並尊稱釋迦為“佛陀”(“覺者”)。釋迦牟尼創道的故事當然有許多傳說的成分,但佛教的創立是有深厚的社會基礎的,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

由於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不需要特殊的祭司引導,隻需自己獨身修行,就可望達到涅槃境界,並且不主祭祀,不崇拜偶像,傳教用通俗的摩揭陀方言,又不排斥低種姓的人入教,所以受到下層群眾的廣泛歡迎,很快流行起來。

佛陀創立的佛教以“五蘊”、“十二因緣”、“四諦”、“八正道”為其主要教義,直到公元前4世紀形成部派佛學之前,統稱為“早期佛教”。公元前486年釋迦去世後不久,在摩揭陀悉蘇那伽王朝的國王阿閣世的讚助、主持之下,佛陀的信徒們在都城王舍城附近集會,把佛陀留下的教義教規和有關論述加以整理,稱為“第一次佛典結集”,參加者共有500比丘(“比丘”意譯為“乞士”,因形式上靠施舍度日而得名)。他們初步編定了三類佛教經典:經(教義)、律(戒律)、論(闡述),合稱“三藏”,其中經、論二藏包括五部阿含經。據說這500名比丘後來都成了羅漢,這就是後來佛教寺廟裏五百羅漢的來曆。到公元前376年在吠舍離舉行第二次佛典結集時,僧團內部因對教義和戒律的意見分歧而分裂成上座、大眾兩部,開始形成部派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