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英雄的讚美詩——《荷馬史詩》(2 / 2)

一是寫奧德賽回鄉途中海上曆險,反映了當時人類和大自然的矛盾。奧德賽以自己的勇敢和機智,戰勝狂風惡浪,智鬥吃人妖精,拒絕女巫求愛。這些興風作浪的神怪在他的麵前都無能為力。和《伊利亞特》相比,《奧德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知識的進步,表現了古希臘人相信人的力量能夠戰勝命運的新的精神麵貌。

二是伊大卡島發生的一係列衝突。奧德賽外出期間,當地一些貴族少爺跑到奧德賽家裏去,向他的妻子求婚,企圖取得他的財產和權力。奧德賽的妻子相信丈夫一定會回來的,拒絕了貴族少爺的要求。這些貴族少爺卻天天到奧德賽家裏去大吃大喝……奧德賽知道情況之後,扮成一個乞丐回到家裏,與兒子一起,終於設法除掉了所有在他家中胡作非為的貴族子弟。奧德賽不僅是部落首領,而且代表了新生的社會力量,他和求婚者的鬥爭是新生的奴隸主和舊的氏族貴族的鬥爭,說明希臘社會奴隸製關係正是在氏族製度的解體過程中發展起來。

荷馬史詩是世界古代文學的名著,許多世紀以來始終是千百萬讀者喜聞樂誦的詩篇,特別對後世歐洲文學有很大的影響。史詩流傳至今,已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我們不僅要從文學的角度來欣賞荷馬史詩的藝術之美,而且要從史學的角度去了解荷馬史詩的價值,史詩正是在瑰麗多彩的故事和神奇怪誕的幻想背後,反映了公元前11~前9世紀多利亞人、愛奧尼亞人、伊奧尼亞人的經濟生活、社會製度、意識形態等方麵的內容,是我們研究希臘從氏族製度過渡到奴隸社會的主要史料。因此,通常把希臘曆史的這一時期稱為荷馬時代。希波戰爭希波戰爭是指公元前492~前449年以雅典為首的古希臘諸邦與波斯帝國之間所進行的戰爭。它主要由於波斯帝國的軍事擴張和蓄意西侵而引起的。戰爭經曆了兩個階段,持續了近半個世紀,以希臘勝利而告終。

公元前6世紀中期,波斯帝國侵占了小亞細亞西部沿岸的希臘城邦;公元前513年,波斯遠征歐洲,企圖征服多瑙河下遊遊牧部落西徐亞人,最終雖失敗,波斯人卻進一步控製了色雷斯,截斷希臘與黑海的交通,嚴重威脅了希臘半島諸邦的安全和利益,其中特別是雅典的生存和商業利益。因此,希波之間矛盾加深,戰爭不可避免。

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發生了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要求斯巴達和雅典派兵支援,雅典和愛勒特裏亞派25艘戰艦相助,波斯鎮壓了米利都人起義後,借口雅典和愛勒特裏亞曾支援米利都,出兵希臘,發動了這次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