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1 / 1)

諸子百家是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在學術思想領域所出現的許多學派。這些學派的創始人或有名的後繼者以及他們的代表著作,統稱諸子,儒家創始人孔子因其學說名家很多,故泛稱百家。將諸子中的各個學派,按其學說主張的不同,分成為許多家,這是從漢代司馬談開始的。他在其《論六家要旨》一文中,提出了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並一一辨其優劣短長。在他以後,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群書時,著有《七略》,把諸子分成十家。班固編撰《漢書》時,就據《七略》而成《藝文誌》,其所列諸子十家。除司馬談已列舉的六家之外,增入的有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作者在敘言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可見習稱的百家,真正見諸史書不過數十家,其中著名僅隻數家而已。各家學派之間,互相駁難,稱己之長,揭彼之短,於是就出現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百家爭鳴的局麵。

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麵呢?這是由當時的特定曆史條件所形成的。春秋戰國之際,是我國由奴隸製社會過渡到封建製社會的重大曆史轉變時期。隨著社會製度的變革,階級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麵。腐朽的奴隸主貴族日趨沒落,新生的封建地主階級逐漸興起,其他階級和階層也在不斷分化,重新組合。這種複雜的階級關係反映到上層建築的思想領域,於是就出現了諸子百家。他們各自代表著一定階級或階層的利益,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主張,於是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當時,各諸侯國在兼並戰爭中,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歡迎各個學派的人去為自己出謀劃策,以致主政掌權。正如李斯所說的“諸侯並爭,厚招遊學”。各學派的遊說之士不僅可以自由爭鳴,而且還可以通過這個途徑在社會上建立自己的聲譽,甚至取得高官厚祿。既然有這種名利雙收的好處,又何樂而不為呢!可見在當時不僅允許百家爭鳴,而且鼓勵百家爭鳴。這就回答了為什麼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會出現一個學術文化繁榮昌盛的局麵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諸子百家的學說,代表著各個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因而其觀點和主張往往是針鋒相對,彼此好像水火不相容。但是它們既產生在同一曆史時期的中華大地,它們彼此之間又互相影響,前後吸收,共同促進。就拿儒家來說,在孔子創立該派時,其政治思想是主張複周禮,帶有較多的保守性質。後來儒家分為八派,其中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主張禮治與法治並重。到他的學生韓非,專主法治,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而法家中關於術治的主張,實際是從道家的南麵術發展來的。可見法家是吸取了儒、道二家之長,而成為新興地主階級專製集權的政治理論基礎。

百家爭鳴的局麵,隨著秦始皇的統一六國,建立了封建的中央專製集權國家而結束。但由百家爭鳴帶來的我國古代學術思想的繁榮,仍在我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