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和非洲北部的迦太基,是地中海沿岸的兩大強國。羅馬統一意大利後,企圖進一步向地中海擴張,這就直接觸犯了迦太基的利益,這兩個曾在對希臘殖民城邦的戰爭中結為盟邦的國家,此時為爭奪西部地中海的霸權終於成了互不相容的敵手。公元前3~前2世紀,古羅馬和迦太基進行了一場長達100多年的戰爭,因為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所以曆史上稱這次戰爭為“布匿戰爭”。
布匿戰爭前後共有三次,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與迦太基之間進行了一場有重大意義的決戰,這就是發生在意大利本土南部的坎尼戰役。坎尼戰役是古代軍事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迦太基以5萬兵力圍殲羅馬8萬大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第二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221年,年僅25歲的迦太基將領漢尼拔繼任駐西班牙的最高軍事指揮官。他攻陷了位於西班牙東部海岸的薩貢托,違反了與羅馬簽訂的和談協定,因此羅馬將領費邊於公元前218年春率領使團前往迦太基提出責問。迦太基麵對羅馬的威脅毫不屈服,以蔑視的態度回答羅馬人的挑戰,反過來讓羅馬人自己做抉擇。費邊率領羅馬使團憤然離去。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了。
迦太基的新統帥漢尼拔是世界古代傑出的軍事家。他率領10萬大軍翻越白雪皚皚的歐洲屋脊——阿爾卑斯山,突然出現在意大利本土,使羅馬元老院大為驚慌。迦太基軍隊節節勝利,直逼半島南端。公元前216年春,漢尼拔占領了亞得裏亞海畔的坎尼。坎尼是羅馬的重要糧倉,如果失掉這個地方,羅馬軍隊就會遭到很大的困難。這年擔任羅馬執政官的是瓦羅和鮑路斯,他們率領8萬步兵、7000騎兵,決心全力奪回坎尼城。迦太基的4萬步兵和1萬騎兵早已在城外平原上安下營寨。雙方兵力就步兵而言,羅馬占有絕對優勢,但漢尼拔擁有強大的騎兵,而且他在這次戰爭中充分表現了出眾的軍事才能。兩軍布陣各有特點:羅馬由瓦羅指揮,把羅馬公民騎兵和聯盟者騎兵分布在左右兩翼,8萬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隊形擺在中央,中隊間的距離很短,使整個隊形深度大於寬度,這種隊形是為了發揮步兵的衝擊力來突破敵人的陣線。漢尼拔則是把他的步兵排成半月形,突出的一麵向著敵人,而且把一些老弱的步兵排在中央突出的部位,精銳步兵配置在兩翼,在步兵的兩側安排了騎兵。漢尼拔還充分利用天時地利,經過精心的實地觀察,他知道戰場離海不過5千米,海麵上經常在中午時分刮起猛烈的東風。所以他選擇了一個背向東風的陣地,並且預先在山穀裏埋伏了一支部隊,命令他們一旦交戰時海風驟起,立即襲擊敵人的後衛。同時又命令500名強悍的步兵,除了手持通常使用的長劍外,還在衣服裏暗藏一把短劍,聽候信號行動。
8月2日上午8點多鍾,會戰開始了,刺耳的軍號聲在寬闊的戰場上響起,雙方士兵發出震撼原野的呐喊。羅馬步兵一開始就排著密集的方陣,全力向迦太基步兵的中心部猛攻。正如漢尼拔所預料的那樣,他布在中央的2萬名較弱的步兵抵擋不住羅馬的攻擊,順勢向後退卻,半月形的陣勢向相反的方向彎曲,原來凸向羅馬人的部分開始變成凹進去的了。羅馬人不斷朝凹處楔進,迦太基的隊列從兩側向內收縮。這正中了漢尼拔的計謀,他用這種陣勢把羅馬軍隊包圍起來。當羅馬人朝包圍圈越陷越深時,漢尼拔又指揮布置在兩翼的精銳步兵和騎兵從兩側迅速夾擊羅馬騎兵,把敵軍兩翼向中間擠壓,一部分軍隊則繞到羅馬軍隊的背後。
臨近中午時,海麵上刮起了強勁的東風,隨風揚起了漫天塵土,塵土迷住了迎風前進的羅馬士兵的眼睛,羅馬軍隊的陣勢頓時大亂,背風而站的迦太基士兵趁機砍殺羅馬人。被打得擠成一團並失去活動力的羅馬人,因為抵擋不住迦太基人的襲擊而變得更加混亂,成了迦太基人現成的射擊目標,以至於迦太基人投出的每一支投槍和投石器所射出的每一塊石頭,都能擊中敵人,無一落空。這時隻聽得一聲號響,繞到羅馬軍隊背後的500名強悍的迦太基步兵,突然從衣服裏抽出暗藏的短劍,殺向羅馬人,埋伏在山穀上的一支部隊也衝了下來,配合作戰。羅馬人完全陷入了漢尼拔設下的圈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