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十六國和北朝(1 / 1)

西晉王朝建立後,政治日趨腐敗,到惠帝時,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進而演變為“八王之亂”。這場凶殘的大混戰,使社會生產遭受到空前的大破壞,從而極大地加深了各族人民的痛苦。加之天災頻繁,罕見的大饑荒迫使數百萬計的農民背井離鄉,隨處覓食,成為無業流民。

此外,自東漢以來內遷的少數民族,因不堪忍受漢族地主和西晉統治者強迫他們交納重稅、服兵役、徭役的痛苦,也紛紛舉行暴動,並和越來越多的流民相呼應,從而形成了各族人民反對西晉殘暴統治的起義鬥爭。

但是,一些少數民族首領如匈奴貴族劉淵等人,就竭力把各族人民的起義鬥爭引向民族仇殺,使之成為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戰爭。永興元年(304年)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反晉。永嘉五年,匈奴軍破洛陽,擄晉懷帝。建興四年(316年),匈奴貴族劉曜引軍圍長安,迫使湣帝出降,西晉就這樣滅亡了。

從永興元年劉淵起兵反晉稱漢王起至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統一北方止,各族統治者在這135年間,先後在北方和巴蜀建立的割據政權有成漢、二趙(前、後)、三秦(前,後、西)、四燕(前、後、南、北)、五涼(前、後、南、北、西)和夏,曆史上稱“十六國”。實際上,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鮮卑貴族慕容泓建立的西燕和拓跋猗盧建立的代國。過去史書上將冉魏附於後趙,西燕附於後燕,代國因為是北魏的前身,所以,都不計算在十六國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