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合力用火攻打敗曹操的軍隊,阻止了曹軍的南進,為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戰敗以後,曹操退回北方。他認識到自己目前還不具備並吞孫權、劉備的條件,就致力於增強實力,鞏固內部。一方麵加強對戰略要地的防守,另一方麵則準備進兵關西,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關西指的是潼關以西的關中、隴右一帶(今陝西、甘肅及青海部分地區),當時為馬超、韓遂所占據。曹操於建安十六年(211年)親自出兵西征。他施用離間計,挑起馬超與韓遂的不和,然後在渭南一舉打敗了他們。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派夏侯淵進攻隴右,消滅了盤踞在抱罕(今甘肅臨夏東北)自稱“河首平漢王”統治達30年之久的宋建。曹操用了3年多的時間,平定了關西地區的割據勢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乘著餘威又進兵漢中,打敗了信奉“五鬥米道”自號“君師”的割據者張魯,張魯被迫投降。到了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曹丕就奪了漢獻帝之位,自立為帝,改國號魏,建都洛陽,魏國誕生了。
劉備畫像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占據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區,從此有了自己的地盤,接著又向西南發展。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率軍入益州(今四川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當時益州的統治者劉焉剛病死,其子劉璋投降。由於劉備很注意爭取益州本地地主集團和劉璋舊部的支持與合作,對他們加以籠絡利用,因此緩和了主籍、客籍之間和整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他的統治得到了穩定和鞏固。在曹丕廢漢的第二年,即221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後人稱之為蜀或蜀漢),建都成都,以諸葛亮為丞相。蜀國出現了。
孫權的父親孫堅,哥哥孫策很早就在江東一帶發展自己的勢力。到孫權時,雖然已經擁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六郡地界,但統治並不穩定。孫權依靠了張昭、周瑜的幫助,團結了文武將吏,又聘用了魯肅等名士,實力大增。赤壁之戰後,孫權穩定了在江東的統治,迅速向長江以南擴張,從今天的江蘇、浙江、江西逐漸延伸到湖南、福建、廣東、廣西一帶。221年孫權立為吳王,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建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最後吳國也產生了。
由於魏、蜀、吳三國在當時都還沒有統一全國的實力,所以它們之間雖時有戰爭發生,但誰也不能消滅誰,處於相持之中。曆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三國鼎立時期。一直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將鄧艾、鍾會伐蜀,後主劉禪投降,蜀亡。兩年以後也就是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魏亡。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王濬率軍入建業,末帝孫皓投降,吳亡。三國歸於統一,分裂局麵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