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1 / 1)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發生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它們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的輝煌戰例,在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袁(紹)曹(操)官渡之戰是在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進行的。當時袁紹是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擁有強兵幾十萬,占據了幽、冀、青、並四州(相當於今河北、山西和山東東部)。曹操占有兗州和豫州(相當於今河南、山東西部),控製了漢獻帝。199年春,袁紹調兵10萬,進軍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直搗許縣,企圖一舉消滅曹操。曹操以2萬左右的兵力對抗袁紹。他深知敵強我弱,隻能智取,先派兵攻占了一些戰略要地,然後把主力布置在許縣北麵的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以阻擋袁軍進攻許縣,親自率兵攻占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打敗了與袁紹結成聯盟的劉備,免去了後顧之憂。200年初,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今河南滑縣北)。曹操采取聲東擊西的方法,偽裝渡河進攻袁紹的後方,同時以輕裝部隊迅速襲擊白馬的袁軍,解除了白馬之圍。為了戰勝對方,曹操選定官渡作為兩軍對峙的地方,堅守營壘等待時機。十月,曹操猛攻烏巢(今河南延津境內),燒毀了袁紹的軍糧,然後乘勝出擊,大敗袁軍,殲滅7萬餘人。這次戰爭由於曹操一方能審時度勢,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及時抓住戰機,所以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袁紹一方政治腐敗,驕傲輕敵,內部分裂,失去了優勢,最終導致失敗。官渡之戰後,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成為最強大的一股力量。

赤壁之戰發生於官渡之戰的8年以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領20萬大軍揮師南下,準備統一全國。荊州劉琮投降曹操後,劉備隻能退守夏口(今武漢市)。在諸葛亮的勸說下,劉備、孫權兩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十月,周瑜率領的吳軍到達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根據敵強我弱,不宜作持久戰的實際情況,采用黃蓋的計策,用火攻燒毀曹操戰船,打敗曹軍。曹操隻率領少數人馬由華容(今湖北監利西北)向江陵撤退,最後逃回北方。這一戰役劉備、孫權一方不為曹軍一時的強大所嚇倒,能夠正確分析形勢,找出其弱點和不利因素,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密切配合,最後贏得了勝利。而曹操一方盡管兵力遠遠多於對方,但遠來疲敝,運輸困難。士兵又不服水土,不習慣水戰,加上盲目樂觀,結果被打敗了。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麵形成的決定性戰役,對三國曆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