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1 / 1)

劉秀(前6~57年),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漢高祖劉邦的後代。

王莽的新朝末年,在今湖北荊州地區和山東泰山一帶,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大批饑餓、流亡的農民紛紛加入起義行列,而漢朝宗室劉、劉秀兄弟也懷著重建漢家天下的政治目的,聯絡附近豪強地主勢力,糾合宗族、賓客數千人,起兵反對王莽統治。不久,為了借重農民起義軍的力量,他們也加入了綠林軍。

公元23年,王莽發兵鎮壓綠林軍,綠林軍八九千人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被圍,敵眾我寡,形勢危急。值此關鍵時刻,劉秀率領十三騎,乘夜出城,尋求援兵,與城內綠林軍相配合,內外夾擊,直殺得新朝十萬大軍丟盔卸甲,落花流水。昆陽之戰的勝利,瓦解了王莽的腐朽統治,決定了新朝覆滅的命運。

光武帝劉秀

昆陽戰役之前,綠林軍就建立了更始政權,該政權內部存在著更始帝劉玄同劉兩派之間的矛盾。當劉剛剛攻下宛城(今河南南陽),因同更始帝爭奪權力而被捕殺,劉秀得知此事,自度無力公開對抗,便隻好連忙趕回宛城,不僅不為兄長服喪,還向更始帝謝罪、認錯,同時“飲食言笑如平常”,從而騙取了在綠林軍中的重要地位。公元24年,更始帝派劉秀北渡黃河,鎮撫河北各州郡,從此劉秀得到了獨立發展的好機會。

劉秀在河北地區,廢除王莽苛政,恢複漢朝製度,深得當地官僚、豪強地主的擁護。在信都(今河北翼縣)太守任光、上穀(今河北懷來)太守耿況,以及豪強地主劉植、耿純等人的支持和援助下,鏟除了稱帝於邯鄲的割據勢力王郎。當時,更始帝已經移都長安,並派人立劉秀為蕭王,還要他罷兵回京。劉秀羽翼豐滿,拒絕受命,公開同更始政權決裂了。不久,他逐個鎮壓了銅馬、高湖、重連等農民起義軍,並以分化、利誘的手段,收編了銅馬軍的大部分,故關中一帶把他稱作“銅馬帝”。

公元25年,劉秀在鄗(今河北柏鄉)即皇帝位。不久定都洛陽,東漢政權建立。

當時,全國局麵依然十分混亂。除赤眉軍打垮更始政權,活動於關中地區之外,還存在著以隗囂、公孫述、彭寵、盧芳、劉永、張步、秦豐、李憲等人為首的封建割據勢力。劉秀首先對農民起義軍下刀,一麵派鄧禹、馮異統領大軍,西進關中,一麵在豫西山區設置重兵,截斷赤眉軍的退路。公元27年,饑寒交迫的赤眉軍在東歸途中,遭到重兵伏擊,在宜陽(今河南宜陽)附近被劉秀血腥地鎮壓了。隨後,劉秀南征北戰,曆經10年,相繼消滅了各個封建割據勢力,終於在公元36年統一了全國。

為了鞏固東漢政權的封建統治,劉秀還采取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措施。

政治上,鑒於西漢時期權臣當政、外戚篡權、藩王作亂的曆史教訓,劉秀不讓功臣掌握實權,不讓外戚幹預政事,不讓藩王蓄養羽翼。同時,朝廷上號稱“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職高無權,而直接受皇帝操縱的尚書台專權用事,由此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專製主義統治。

經濟上,劉秀廢除什一稅,實行三十稅一;組織軍隊,進行屯墾;裁並郡縣,減省財政開支,更重要的是,他先後9次頒布解放奴婢和禁止虐殺奴婢的詔令,並釋放了大批囚徒,從而增加了一部分勞動力,逐步恢複和發展了社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