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是西歐教俗封建主在宗教口號掩飾下,對地中海東岸各國發動的一場持久的封建軍事殖民的侵略戰爭。
十字軍東征決非曆史的偶然現象,而是剛剛形成的西歐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具有深刻的曆史背景。
首先在於封建主階級內部矛盾增長,對外掠奪欲望增強。11世紀,西歐封建化基本完成。封建領主已將西歐土地瓜分完畢,並確立了長子繼承製的法權觀念,餘子均成為無地騎士。這時,商品貨幣關係開始發展,封建領主日益奢侈,開支日絀,頻繁私戰,爭奪土地和農奴。大批無地騎士為領主作戰,收入微薄,債台高築。常以搶劫商旅為生,並不斷襲擊富有的大貴族,掠奪教堂和修道院,使封建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在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大小封建主難以滿足貪婪欲望,必然共同走上暴力掠奪的道路。
其次,羅馬教皇企圖擴大基督教的統治範圍,恢複大一統的宗教權威。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大部分,一度削弱了教皇權力。但不久,教會隨著克呂尼運動興起而重振。羅馬教廷遂使用外交手段並陰謀用武力控製拜占庭的東正教,還企圖迫使東方穆斯林改宗,以建立“世界主義”的神權統治。同時,羅馬教皇從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出發,竭力主張消弭領主內訌,將中世紀野蠻好戰的禍水引向東方。
再次,西歐城市商人力圖奪取近東市場,獨占東西方中介貿易。西歐城市商人,特別是意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比薩和阿馬爾菲等城市的商人,早在10世紀前後即在東西方貿易中,獲利豐厚。當他們在同阿拉伯人鬥爭中,奪取了西部地中海的商業優勢以後,更希望染指地中海東岸,以排擠拜占庭和阿拉伯人的商業勢力,奪取東西方貿易的壟斷權。
最後,西歐廣大農民處境惡化,渴望到東方尋找出路。11世紀,西歐農民大部淪為農奴。苛捐雜稅、封建混戰、饑饉瘟疫,交相並襲,置農奴於悲慘境地。在法國等地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廣大農奴渴望自由和土地,更希望擺脫債務,逃出領主魔掌,到東方尋求一塊安身立命的“樂土”。因此,東征之初,大批農民成為十字軍運動的盲從者,實際上是農民自發的反封建鬥爭的畸形表達方式。
由上可知,在西歐社會複雜的矛盾運動的推動下,西歐社會各階層對近東國家均虎視眈眈,蠢蠢欲動。恰在這時,近東國家在政治上的削弱,則給西歐侵略者以可乘之機。11世紀,塞爾柱突厥人崛起於西亞。1055年,它在實際上滅亡了巴格達的阿拔斯王朝,近東地區盡落其手。隨後,向拜占庭進攻。1071年,雙方會戰於亞美尼亞的曼西克特,拜占庭慘敗。塞爾柱人遂占有小亞細亞大部,建立塞爾柱突厥帝國,定都於尼西亞,時刻威脅著拜占庭的生存。但在1092年,蘇丹馬立克死後,塞爾柱國家旋即分裂,彼此交訌,已自我削弱。然而,拜占庭仍引以為患。1095年,拜占庭皇帝亞曆克修斯遣使向羅馬教皇求救,為羅馬教皇發動十字軍遠征提供了借口,使之更加師出有名。
1095年11月的克勒芒宗教會議乃是十字軍東征的發端。會議期間,教皇烏爾班二世向封建主、僧侶、騎士和農民發表了欺騙性的演說,煽動人們踏上征途,進行一場“十字對新月”的戰爭,以拯救聖地耶路撒冷,奪回“主的墳墓”。同時,他毫不隱諱地指出,近東地區是“充滿歡娛和快樂的天堂”,那裏“遍地流著奶和蜜”;號召封建主停止爭吵和混戰,到東方去尋求“永恒的報酬”。於是,人們紛紛佩戴上遠征的十字標記,整裝待發。這樣,表麵上的宗教狂熱與實際上的掠奪貪欲相結合,彙成滾滾濁流,湧向東方。
十字軍東征場景
十字軍東征從1096始,至於1291年,間斷曆時達200年之久。其中除了1096年春的農民十字軍和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純屬盲動,使大批農民和兒童成為東征的殉葬品以外,以騎士為主力的東征共有8次,尤以第一次和第四次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