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的前身為女真族,是我國東北一個古老的兄弟民族。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15~16世紀已進入奴隸社會,屬明朝遼東都指揮使司和奴兒幹都司管轄。16世紀後期,女真族出了一位傑出的領袖努爾哈赤,他以遺甲十三副,奮鬥三十餘年,基本上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在統一過程中,對女真社會經濟、政治、軍事與文化等方麵進行改革,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即汗位,建立“大金”(史稱後金),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此後,向明朝發動了一連串的進攻。天啟六年(1626年),努爾哈赤率13萬軍隊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遭到明將袁崇煥的英勇抗擊,努爾哈赤負重傷死去,由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他統治東北時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促進女真社會由奴隸製向封建製過渡。政治上仿照明製度設立六部,內三院,削弱諸貝勒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繼努爾哈赤的“計丁授田”措施之後,進一步釋放勞動力,“分屯別居,編為民戶”,采取封建剝削生產方式。軍事上把滿洲八旗擴大為漢軍八旗、蒙古八旗,共二十四旗,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藍“上三旗”,開創了清朝皇帝直接控製上三旗的先例。文化教育上,在沈陽開科取士,招降、籠絡漢族地主官僚。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未竟之業,進一步統一了東北地區,完成了滿族的封建化,並多次派兵繞道入關,深入河北、山東等地,為後來清軍大舉入關打下堅實的基礎。
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在滿洲貴族和蒙古王公的擁戴下,於沈陽即帝位,改國號為“大清”,改女真為滿洲。從此,皇太極把主要力量放在進攻明朝上。1641年,皇太極以重兵圍錦州,大捷,打通了進入山海關的通道。也就在鬆錦大捷之後,1643年皇太極病逝,第九子福臨即位,年號順治。叔父多爾袞攝政,準備入關搶奪農民起義勝利果實。
自1644年4月20日李自成與清軍山海關激戰失利退出北京之後,清軍兵分兩路尾隨追擊。潼關失守,李自成棄西安,入襄陽,走武昌。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宮山遭地主武裝襲擊遇難。次年,張獻忠領導的大西軍北上抗清,在四川西充鳳凰山遭清軍的突擊,張獻忠也不幸犧牲。從此曆史轉入以大順軍和大西軍餘部的“聯明抗清”階段。清初農民軍“聯明抗清”,是明末農民起義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續。
當李自成進占北京明朝覆亡之後,江南地主階級先後擁立了福王、魯王、唐王、桂王政權,曆史上稱為南明政權。南明政權在本質上是與農民起義相對立的反動政權,其中特別是福王朱由崧政權。在滿洲貴族的“為爾等複君父之仇”的誘餌下,企圖和滿洲貴族“合師進剿,問罪秦中”,以鎮壓農民起義。但是,滿洲貴族的戰略方針,不僅僅是鎮壓農民起義,而是要統治全中國。清統治者入關後采取一係列諸如圈地、剃發、追捕逃人等反動措施,不僅激起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也包括一部分漢族地主官僚投入抗清鬥爭。清軍包圍揚州,史可法堅守孤城,“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城破被俘,英勇就義。江陰、嘉定人民也在陳明遇、閻應元、侯峒曾的領導下展開轟轟烈烈的反剃發鬥爭,給清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雖然這些鬥爭都遭到清軍的血腥鎮壓,但給全國人民抗清鬥爭以巨大鼓舞,其中特別是李過、郝搖旗、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所領導的大順軍大西軍餘部的抗清鬥爭,成為中南和西南地區抗清的中心力量。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農民軍和南明政權實現聯合,堅持鬥爭達20年之久,掀起二次抗清高潮,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