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早在新石器時代,台灣和大陸即有著共同的文化聯係。漢代台灣和澎湖列島稱為夷洲或澶洲。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餘人到了台灣;宋時台灣、澎湖隸歸福建泉州晉江縣;元時設巡檢司,隸屬於泉州道同安縣,進一步加強了對台灣的治理;明依元製,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正式命名為台灣。但是,17世紀初,荷蘭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它在吞並印度尼西亞之後,組成“東印度公司”,多次對我東南沿海、台灣、澎湖地區進行侵略,成為中國人民最凶惡的敵人。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派兵侵入台灣西南的海港鹿耳門,修建台灣城(熱蘭遮城,今安平)。第二年,又在台南修築了赤嵌城(普羅文查城),作為控製台灣的據點。1642年,荷蘭人又從西班牙殖民者手裏奪取了台灣北部的雞籠(基隆)和淡水,獨占了台灣。
鄭成功塑像
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後,為掠奪台灣地區豐富的資源,對我國台灣各族人民進行殘暴地統治,激起台灣人民的激烈反抗。順治九年(1652年),郭懷一領導的武裝起義,是台灣人民反抗荷蘭殖民者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起義軍攻占赤嵌城,堅持鬥爭十多天,表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台灣人民在反殖鬥爭中,不斷尋求大陸人民的支援,並把希望寄托在堅持抗清鬥爭的鄭成功身上。
鄭成功(1624~1662年),福建泉州南安縣人,原名森,字大木,是鄭芝龍的兒子。因受隆武帝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清順治三年(1646年)弘光政權覆亡之後,曾經擁戴隆武政權的鄭芝龍不聽鄭成功的規勸,可恥地投降了清朝。鄭成功對其父的投降非常氣憤,決心“以死報國”,繼續堅持抗清鬥爭。從1647至1659年,十多年間,鄭成功以南澳、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多次進行北伐南征,並配合李定國領導的大西農民軍,展開強大的攻勢,其中特別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張煌言聯軍的北伐,聲勢最大,戰果輝煌。可惜,由於鄭成功麻痹輕敵,耽誤戰機,被清軍擊敗。鄭成功為了堅持長期的抗清鬥爭,也為了反抗荷蘭殖民者對我領土台灣的侵奪,決定進軍台灣。
鄭成功收複台灣圖
收複台灣的正義行動得到台灣人民的積極支持,曾經擔任荷蘭“通事”的愛國者何廷斌,向鄭成功提供台灣地圖,並自願充當向導。1661年2月,鄭成功在廈門召開軍事會議,正式作出收複台灣的決定。3月,鄭成功從廈門移駐金門,親自率軍隊25000人,分乘大小戰艦數百艘,從金門向台灣進發,29日,避開敵人的炮火,從鹿耳門登陸,受到台灣漢族和高山族人民的熱烈歡迎,隨即包圍了赤嵌城,荷蘭守軍被迫投降。鄭成功軍隊進而包圍台灣城,荷蘭總督揆一負隅頑抗,在圍困了8個月之後,鄭成功最後發動了強攻,城內彈盡援絕。1662年2月1日,揆一被迫在投降書上簽字,狼狽地被趕出台灣。至此,被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達38年之久的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成為中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