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運動是指15世紀末葉至19世紀上半葉,英國貴族使用暴力手段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它曆時三四百年之久,構成英國資本原始積累全部過程的基礎。但其高峰時期,則在15世紀後30年到16世紀30年代的半個多世紀之中。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地理大發現”所引起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商路的大轉移,使英格蘭和佛蘭德爾處於國際貿易的中心位置,極大地刺激了它們的羊毛紡織業的發展。
圈地運動
在上述背景下,英國商品貨幣經濟最為發達的中部和東南諸郡的貴族們,最先開始大規模地圈地養羊事業,而後在擴及全國2/3的土地上進行。貴族地主最初將農民曆來公用的森林、草地、池沼圈為已有。接著,他們驅使爪牙,手持刀劍棍棒等武器,使用暴力驅逐和強迫退佃等方法,將大批小農從土地上趕走,甚至毀滅整個村莊。然後,貴族們用柵欄、籬笆或壕溝,將大片農田圈圍起來,改做牧場。或自營,或出租,均以資本主義方式雇傭少數牧羊人,放牧數以千計的羊群。
16世紀30年代,在英國以劫奪教產為特征的宗教改革中,亨利八世(1509~1547年)下令查封和沒收了3000多座教會和修道院的土地和財產。英王將其中大部分地產贈送給了自己的寵臣,或以開玩笑的低廉價格出售給了租地農業家和市民,使圈地運動獲得了新的推動力。據資料統計,英國農田與牧場的數量比例,在15世紀中葉是(3~4)∶1,而在16世紀中葉已是1∶1了。
圈地運動在英國引發了重大的社會後果。其一,直接導致了農民處境的極端惡化。農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被剝奪,喪失了任何謀生的手段。他們背井離鄉,四處乞討,擠滿道路,充斥街頭。16世紀前期,破產農民與被解散的封建家兵和被寺院拋棄的普通教士,共同彙成了一支流浪者大軍。他們之中,弱者求生無門,轉死溝壑,強者鋌而走險,化為賊盜。都鐸王朝曾頒布了一些禁止圈地的法令。但由於各級官吏本身就是剝奪農民的凶犯,要他們執行禁止圈地法令,無異於與虎謀皮。於是,都鐸王朝轉而頒布了一係列懲治流浪者的“血腥立法”,迫令流浪農民返回原籍,立誓參加勞動。凡是違令繼續流浪者,或處以逮捕、鞭打、割耳,或判為奴隸、刺上烙印、戴枷服役,重者處以叛國罪,直至絞殺示眾等等。都鐸王朝對農民的殘酷迫害,曾激起農民的激烈反抗。1549年的凱特起義,就是農民以武裝鬥爭方式,維護自己的土地權利和生存權利的正義行動。
其二,圈地運動引起了英國社會生產關係的重大變革。圈地運動乃是英國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深入農村的表現。農民土地的被剝奪是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基礎。在圈地過程中,貴族地主將圈占的大部分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使用雇傭勞動進行生產,坐收資本主義地租。與此同時,一些城市企業主、富商和官吏也紛紛購置田產,剝削雇傭勞動。
圈地運動導致的土地占有關係的急劇變革,也加速了農民階級的分化。富裕農民承租土地,購買田產,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經營農牧,上升到剝削階級之列。大多數租地小農,由於土地被剝奪,家園被焚毀,一貧如洗,變成雇農或佃農,即農村中的無產者和半無產者。
圈地運動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典型形式。它通過赤裸裸的暴力手段,迫使直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它一方麵將農民的土地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麵,又通過國家政權的立法,將破產農民轉化為工場手工業的廉價勞動力,從而為英國資本主義生產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查理一世上斷頭台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到了17世紀中期,資產階級和封建專製的鬥爭,首先在英國激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