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十個亞洲國家中,唯獨隻有國土窄狹、資源貧乏的日本由封建幕府製度發展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並逐步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之林,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1868~1873年,日本社會曾出現了一場推行資本主義新政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因為這次運動的高潮發生在日本天皇睦仁改年號為“明治”(1868年)這一年,所以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1603年,德川家康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取得了“將軍”的稱號。在江戶(就是現在的東京)設置了幕府,建立了德川家族的一統天下。
當時,日本的天皇在名義上是最高的統治者,而國家的實際權力則掌握在世襲的將軍手中。將軍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幕府政權進行統治。將軍的政廳——幕府,是全國的最高政權機構。
日本武士圖
日本存在著界限嚴格的封建等級製度。除皇族外,全國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和皇族是統治階級。將軍地位最高,擁有對全國土地的支配權,是最大的封建主,其領地約占全國土地的1/4。其餘土地分封給260多個大名。大名的領地叫做“藩”。根據與幕府關係的親疏,大名又有“親藩”、潛代、和外樣大名之分。幕府將軍和大名手下都豢養著大批家臣,稱武士。武士是職業軍人,在社會上很吃香,有表明身份的佩刀。在武士身上存在著一種效忠主子、重名輕死、崇尚勇武的封建道德觀念,就是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是幕府賴以維持統治的基礎。
農、工、商是被統治階級,他們是屬於封建領主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此外尚有“穢多”、“非人”等賤民,其社會地位更為低下。農民是被統治階級的主體,他們是封建地主壓迫和剝削的主要對象。由於農民生活的不斷惡化,紛紛破產,迫使他們不斷開展反對封建剝削壓迫的鬥爭。
從18世紀後半期起,日本的商品經濟終於突破幕府的種種限製,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日本城鄉出現了手工工場。這樣,日本的社會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出現了資產階級和新興的地主階級,即資產階級化的地主。當時,將軍和大名追求腐朽豪華的生活,常常向富商借貸。這就使原來處於四民之末的商人通過購買武士身份,提高了社會地位。相反,下級武士卻因領主削減和停發祿米而使生活水平不斷下降。他們有的被迫典當家產和佩刀,有的改行成為自由職業者,有的和商人拉上關係,做了他們的養子,也有的自己就做起生意來。由於他們喪失了昔日的特權地位,就急於要求改變現狀,這樣,他們就成了武士階級內部的改革派,從而削弱和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
19世紀中葉,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和俄國加緊向東亞擴張。第一個闖進日本的是美國。1853年,美國海軍少將柏利率軍艦4艘,強行進入浦賀港(東京灣),要求直接和幕府將軍談判,如不同意,“立即交戰,以決定勝負。”幕府官員看到耀武揚威的侵略者,驚慌失措,隻得同意。第二年,美國在神奈川(今橫濱)再次炫耀武力,並提出最後通牒,迫使日本簽訂了開港貿易的《日美親善條約》。接著俄國、英國、法國也相繼闖了進來。日本的“鎖國”政策沒有鎖住國門,終於被西方列強的炮艦打開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簽訂後,日本麵臨嚴重的民族危機,麵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