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孫中山與中國資產階級革命(1 / 2)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高舉民主革命的旗幟,站在時代的前列,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年)1866年11月12日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裏。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後又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曾經化名中山樵,從此便以中山之名見稱於世。

1878年,孫中山隨母親赴檀香山投奔兄長孫眉。離開祖國,遠航海外,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大大開拓了他的眼界。到檀香山後他先後進入英、美教會在當地辦的學校讀書,他從西學的啟示中,更加堅定了“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的願望。孫中山在海外的5年生活和所受的資產階級教育,豐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科學知識,又受到了夏威夷人民反抗美國侵略鬥爭的鼓舞。從而產生了“改良祖國”的意願。

1883年,孫中山回到了祖國。中法戰爭前後,他正在廣州、香港學習,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媚外賣國政策,使孫中山非常痛恨;愛國軍民反法的英勇鬥爭,使他受到了巨大鼓舞和教育。從此,孫中山立誌為救國救民而奮鬥。1892年,他畢業於香港雅麗醫學院後在澳門和廣州行醫,決計“借醫術為入世之媒”,他積極結交一批先進的愛國知識青年鄭士良、陸皓東等,並通過鄭士良同廣東會黨分子建立聯係。他們經常議論時政,探尋救國之道,開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動。

1893年冬,孫中山與陸皓東、鄭士良、尤列等人在廣州的廣雅書局內聚會,醞釀組織取名為“興中會”的團體,以“驅除韃虜,恢複華夏”為宗旨。這時,孫中山雖然有立誌改造中國的願望,但是,還沒有放棄“求知當道,遊說公卿”,改良政治,振作圖強的幻想。1894年,他草擬了《上李鴻章書》,集中闡述了仿效西方資本主義以圖富強的革新主張,明確指出歐美各國富強的根本不隻是船堅炮利,而主要的在於“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他認為這是中國“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孫中山偕陸皓東去天津向李鴻章上書如石沉大海。他已經敏感地意識到,“和平之法,無可複施”,隻有采取暴力革命的手段,才是挽救中國的唯一出路。從此,孫中山堅定地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孫中山懷著革命的遠大抱負,從上海繞道日本前往檀香山,積極聯絡愛國華僑,宣傳反清革命的主張,得到許多僑胞的同情和支持。由於孫中山的倡導,11月24日,在火奴魯魯召開了創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小團體——興中會的成立大會,並通過了孫中山起草的《興中會章程》。《章程》強烈抨擊了清政府腐敗和黑暗的反動統治,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號召愛國誌士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維持國體”。會員秘密入會的誓詞中提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奮鬥目標。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革命任務。次年,孫中山到香港,成立興中會總部,籌備廣州武裝起義,事泄失敗。1900年組織惠州起義又失敗,逃亡國外。這時,他已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鮮明旗幟,眾望所歸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