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紅軍長征(1 / 1)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導致了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被迫退出根據地,開始實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曆時兩年的長征,紅軍曆盡千辛萬苦,縱橫11個省,翻越了終年積雪的高山,走過了人跡罕至的草地,粉碎了幾十萬敵人的圍追堵截,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跡。

參加長征的主要部隊有:紅軍第一方麵軍、第二方麵軍和第四方麵軍。這三大主力的長征是分別進行的。雖然他們出發的時間不同,出發的地點不同,行軍的路線也不相同,但是,三大主力在長征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最終戰勝了重重困難,在陝北勝利會師。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使革命的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實現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意圖。

紅軍長征過草地紅一方麵軍的長征是在1934年10月開始的。當時,紅軍主力8萬多人從福建的長汀、寧化和江西的瑞金、於都出發,分兩路向西進軍。長征初期,由於“左”傾機會主義者繼續堅持其錯誤領導,他們在突圍中驚慌失措,表現為退卻中的逃跑主義。在政治上,沒有對幹部和群眾進行必要的政治動員和解釋工作,因此,許多幹部和戰士對紅軍的行動茫然不知所措。在軍事上,沒有給部隊必要休整,突圍後又消極避戰,實行所謂“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的方針。在組織上,他們采取了大搬家的行動,攜帶了大批輜重,組織了龐大的後方機構,把壇壇罐罐、笨重器械全部帶上,使得紅軍行動遲緩,被動挨打。

盡管這樣,我紅軍戰士仍然發揚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精神,在短短的時間內,衝破了敵人設置的四道封鎖線。

衝破封鎖線後,紅軍的戰略意圖是與湘西的二、六軍團會合。這時,蔣介石忙調重兵堵截追擊,以阻擋兩部紅軍會師,形勢比較緊張。加之,在衝破四道封鎖線時,紅軍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紅軍再與五六倍於己的敵人打硬仗,勢必有全軍覆滅的危險。這時,毛澤東力主放棄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紅軍改變進軍方向後,一舉攻克了黎平。1935年1月,又強渡烏江天險,占領了遵義城。黨中央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的統治。此後,紅軍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同誌的領導下,采取了機動靈活的運動戰術,一反過去被動挨打的局麵,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過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1935年6月中旬在四川西部的懋功與紅四方麵軍的先頭部隊勝利會師。兩軍會師後,黨中央又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紅軍,阻止了其妄圖危害黨中央的罪行,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

當紅一方麵軍主力到達陝北,勝利地結束了長征之後,由紅二、六軍團組成的紅二方麵軍也開始了自己的長征。

1935年11月,紅二方麵軍自湖南的桑植出發,衝破敵人的包圍,於1936年4月,渡過金沙江,7月到達甘孜,在這裏與紅四方麵軍勝利會師。

紅四方麵軍是1935年3月底退出川陝根據地的。在戰略轉移中,他們先後攻克了一些城鎮,但是,由於張國燾堅持南下逃跑的路線,使紅四方麵軍的北上一度受到影響。二、四方麵軍會合後,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抵製和鬥爭,使張國燾被迫同意二、四方麵軍共同北上。

到達陝北的紅四方麵軍

1936年7月,紅二方麵軍和紅四方麵軍自甘孜出發,向紅一方麵軍所在地進軍,他們越過雪山草地,於8月先後到達甘肅南部的會寧城,在這裏與前來接應的紅一方麵軍勝利會師。

三大主力的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的勝利,標誌著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失敗,標誌著中國革命已經轉危為安。正如毛澤東指出的那樣:“長征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長征一結束,新的局麵也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