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26日拂曉時分,日本東京的首相府等處,突然槍聲大作。1000多名少壯派軍人,向首相府、警視廳等發動了襲擊,內閣大臣,藏相、教育總監等政府要人當即被打死,首相岡田啟介幸免一死。暴動者要求建立軍事政權。這就是日本現代史上著名的“二二六”政變。
二二六政變是日本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專政建立過程中的一起重要事件。正是在政變之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的軍部專政。
“二二六”事變後臨時作為
戒嚴司令部的軍人會館
日本本是一個軍事封建性帝國主義國家。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人民階級鬥爭和民主運動的推動之下,代表資產階級的政黨力量有所上升,建立了議會政治和政黨內閣。但是天皇和軍部仍擁有居於議會和政黨內閣之上的種種特權。從1927年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繼之以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日本工業生產猛烈下降,農業產品價格暴跌,進出口貿易驟減。階級矛盾隨之激化,勞資糾紛和農民鬥爭,成倍增加。日本共產黨站在人民階級鬥爭的前列。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高漲的階級鬥爭麵前,日本大壟斷資本——財閥、大地主、軍閥勢力以及形形色色的法西斯團體,迫切要求“改造國家”,建立強有力的軍部專政,以便對內加強鎮壓和對外進行侵略。法西斯分子和少壯派軍人,企圖用刺殺和恐怖活動來達到目的。
1930年,濱口雄幸內閣由於對英美實行“協調外交”,在倫敦海軍會議上作了讓步,並壓縮財政,略為限製了軍費,引起軍部強烈抗議,說政府簽訂海軍協定是“幹犯統帥權”,是“軟弱外交”。11月,在軍部煽動下的右翼青年刺殺了濱口首相,從而揭開了軍部和法西斯勢力對政黨內閣發動攻擊的序幕。
接著,軍內法西斯組織“櫻會”在1931年3月發動了一次政變,試圖建立軍部獨裁未遂。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戰爭的開始,軍部影響穩步加強,法西斯勢力的活動也更為猖獗。1931年10月,一批右翼青年軍官以“櫻會”為中心,又策劃了一次以建立軍部內閣為目的的未遂政變。1932年2~3月,法西斯分子刺殺了前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並計劃暗殺其他黨政要人。1932年5月,一群少壯派軍人和民間“愛鄉塾”法西斯分子,刺殺了首相犬養毅,聲稱要消滅政黨。犬養毅被殺後,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相組織“舉國一致”內閣,而在2月大選中獲多數議席的政友會卻因軍部反對而未能組閣。這表明,日本短暫而脆弱的政黨內閣時期結束了。
齋藤內閣和隨後的岡田啟介內閣,對外侵略更為積極。它們是向全麵法西斯專政轉變的“過渡內閣”。同時,壟斷資本——財閥,由於在侵略戰爭中大獲其利,日益由支持政黨轉向支持軍部。然而,軍部中對於如何建立法西斯專政,卻存在著分歧。主要由高級軍官為首的“統製派”,認為形勢的發展可以通過合法途徑來改變現有政權結構,樹立軍部的支配地位,實現天皇製軍部專政。主要以中下級軍官為首的“皇道派”,仍急於以政變和暴力途徑去推翻政黨勢力。1935年8月“皇道派”分子刺殺了“統製派”骨幹分子永田鐵山,並發生了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二二六”政變被鎮壓後,“統製派”乘機肅軍,打擊了“皇道派”,同時利用事件向政界施加壓力,貫徹軍部的主張。
“二二六”事件後上台組閣的是前外相廣田弘毅。廣田是法西斯團體玄洋社的成員,他的內閣人選是按軍部意見決定的,並接受了軍部的“國防國家”設想,發布了“加強國防”、“明確國體”、“更新行政機構”、“革新外交”等“七大國策”。廣田內閣時期,恢複了軍部大臣現役武官製,發布“國體明征聲明”,否定了作為政黨政治理論基礎的“天皇機關說”;草擬了“全麵革新政治大綱”,規定廢除政黨政治,實行一國一黨,確定了包括軍部全部要求的《國策大綱》,要“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的同時,期望向南方海洋發展”,實際提出了太平洋戰爭的設想,修改“帝國國防方針”,製定了大規模的擴軍計劃,並實行“軍費未定,歲入就不確定”的財政方針,禁止五一遊行,實行“不穩文書取締法”等反動法令,加強了對人民的鎮壓,締結日德“反共協定”,公開加入了國際法西斯陣營。因此,廣田內閣的成立及其任期內日本的一係列事件表明,日本天皇製的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