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悍然炮轟盧溝橋(位於北平城西南16千米處),駐守盧溝橋陣地的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日本的全麵侵華戰爭和中國的全民族抗戰就從這裏開始。
日本選擇這一時刻起事是因為,日軍占領東北之後就加緊進行的全麵侵華戰爭的準備到這時已經就緒;同時,這一時期英、美等國正忙於應付希特勒在歐洲引起的緊張局勢,中國內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未正式形成,這種背景使日本認為有機可乘。日本選擇在盧溝橋這一地點起事是因為,在此之前,日軍已經占領東北和武裝監視、支配著華北,全麵侵華戰爭勢必利用這一有利的戰略地理條件首先占領華北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城市北平。而此時的北平,東麵是日本卵翼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北麵和西北麵是日本豢養的察北偽蒙軍,隻有西南麵尚為中國軍隊駐守,而盧溝橋又為接連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要道,這樣,日本起事最理想的地點就莫過於盧溝橋了。事實上,自1937年4月起,日本軍隊就經常在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6月以後,日本軍隊的軍事活動更加頻繁,事變已不可避免。
1937年7月7日夜11時左右,日本“華北駐屯軍”河邊正三旅團第一聯隊三大隊八中隊舉行的軍事演習即將結束時,以仿佛聽到宛平城槍聲數響,致使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這一事先精心策劃的借口為駐守盧溝橋的中國軍隊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二一九團拒絕。正交涉間,日本軍隊向宛平城射擊,繼而炮轟盧溝橋,二一九團忍無可忍,抱著與盧溝橋共存亡的決心奮起抵抗。盧溝橋事變就這樣爆發了。
事變發生後,日本政府即以全麵戰爭的姿態進行緊張的軍事和外交活動。7月11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發出“派兵華北的聲明”;12日,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命令所屬部隊“做好適應全麵對華作戰的準備”;17日,日本政府召集五相會議,決定向中國境內增兵40萬,日本“關東軍”參謀部亦竭力支持“華北駐屯軍”把事變“徹底地擴大下去”。這樣,大批日本軍隊、飛機、大炮、坦克等戰爭裝備即由日本本土和日本占領下的朝鮮、東北源源不斷地運到華北平津一帶。26日,日本軍隊完成了對平津的最後包圍。日本政府在加緊軍事行動的同時,卻在外交宣傳上宣稱“盧溝橋事變”可以“局部解決”,日本政府不打算“擴大事態”等等,以欺騙世界輿論,麻痹國民黨政府,爭取戰爭的時間。7月26日,日本軍隊向中國軍隊二十九軍發出撤離陣地的最後通牒,同時猛攻二十九軍陣地。29日占北平,30日陷天津,接著以平津為新的戰爭基地向中國內地展開全麵進攻。盧溝橋事變終於推演成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的起點。
事變爆發後,7月8日,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了《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驅逐日寇出中國!”長辛店工人、戰地農民和北平各界民眾當即以各種形式支援盧溝橋中國守軍的抗戰。同期,國民黨政府也做出了一些積極的反應,7月8日,向日本政府提出口頭抗議,10日,提出正式抗議,並開始向華北調動軍隊。16日,向英、美、法、意、德、俄、荷、比各國政府發出備忘錄,揭露日本破壞九國公約的行為。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8月14日,國民黨政府發表了《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宣布“實行自衛”,並開始組織各地抗戰。盧溝橋事變遂發展成為中國全麵抗戰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