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奇怪的戰爭(1 / 1)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悍然出動58個師、2500輛坦克和2000多架飛機,全線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可是,緊接著出現的,卻是一個離奇的戰爭局麵:除了海上有激烈的戰鬥外,在法德邊境上,雙方各自安守陣地,靜坐對峙長達8個多月。

9月1日上午,波蘭政府通過駐倫敦大使將德國入侵一事正式通知英國政府,並請求根據條約立即給予援助。當天下午,波蘭向英法提出十萬火急的要求,希望派飛機轟炸德國的空軍基地和西部工業區,以便稍微分散一下德國空軍的進攻力量。可是接連幾天,波蘭大使求見英國首相張伯倫都未成功。

9月3日,英法雖然對德宣戰,政治上履行了對波蘭的保證諾言,但對波蘭根據條約提出的求援要求,既未及時響應,也未明確回答。

波蘭軍事代表團到達倫敦後無所事事地等到9月9日才受到英軍參謀總部的接見,波軍代表要求英國空軍開始行動,立即供給波軍急需的彈藥,這些要求一個也沒有得到滿足。

法國對波蘭的保證比英國更為明確具體,1939年5月9日法國參謀總長甘末林與波蘭陸軍部長簽訂的軍事行動議定書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軍攻擊,法國空軍應立即行動,保證派出60架飛機轟炸德國的目標,其活動半徑為1500千米,陸軍在宣布動員令後3天開始行動,對有限目標發動攻勢,從總動員開始後第十五天起,以其主力部隊對德發動攻勢。在談判中波蘭副參謀總長雅克林茲上校問到法國能夠派出多少部隊參加這一進攻,甘末林告訴他說,法國屆時大約可派出35~38個師。可謂信誓旦旦。

可是實際上,無論英國還是法國,對波蘭均未提供任何援助,除了對德宣戰外,未敢多走半步。當時德軍大部分主力投到波蘭戰場,西線隻有23個師防守齊格菲防線,而英法擁有110個師,具有壓倒優勢,可是英法的百萬大軍卻靜靜地坐在馬奇諾防線的工事裏麵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盟國被敵人消滅。法國甚至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以免法國境內遭到報複。在德國西部邊界兩邊,雙方的軍隊在彼此的射程範圍內毫無遮掩地走來走去,各幹各的事。德國人在鐵路上起卸槍炮和輜重,法國人並不去打擾他們,每天數著從萊茵河右岸通過的德軍列車,而這些軍車距離他們隻不過500米。德軍隻要豎起“我方不開槍”的標語牌,就可以不用掩蔽地進行作業。直到12月9日宣戰3個多月以後,英軍才第一次有了傷亡——一個出外巡邏的班長被流彈擊斃。整整半年多,“西線無戰事。”人們把這種奇特的現象稱為“奇怪的戰爭”。

奇怪的戰爭是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帶來的後果。張伯倫對波蘭的保證本是虛張聲勢,並無認真的軍事上的準備做後盾。早在1939年春,英法總參謀部就援波問題達成了協議,認為“波蘭的命運將取決於戰爭的最後結局,而不取決於我們能否從一開始就減輕波蘭所受到的壓力”。德國的入侵,這種虛張聲勢的保證被戳穿,綏靖政策完全破產,英法雖然被迫宣戰,但除了進行海上封鎖以外,既沒有援助波蘭的應急計劃,國內也未作好戰爭準備。張伯倫從任財政大臣到首相,對軍備曆來很不重視,當德國軍事預算每年達到10億英鎊的時候;英國每年才花費2000萬英鎊。1939年,眼看戰禍將臨,但由於認為戰爭的頭一個回合將是法國對德國,英國的戰備工作既緩慢又缺乏效率;4月通過征兵法案,到戰爭爆發時,歐洲大陸還不見英國部隊的蹤影,剛剛組建的4個師,直到10月才抵達法國,此時波蘭戰事早已結束。

波蘭滅亡以後,英法雖然拒絕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議,並在軍事外交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進行戰爭準備和牽製活動,以孤立和打擊德國,但並未完全放棄綏靖政策。特別是蘇芬戰爭爆發以後,張伯倫和達拉第利用輿論對芬蘭的同情和對蘇聯的仇視,妄圖重新複活綏靖政策,對蘇聯展開了廣泛的誣蔑宣傳運動,極力動員英法人民及世界輿論進行反蘇戰爭,以開辟新的戰場,分散德國對西線的注意力。蘇芬戰爭結束以後,英法的綏靖幻夢徹底破滅,達拉第政府因此倒台。英法麵對德國即將到來的進攻,不得不決心迎戰了。3月28日在倫敦召開的英法最高軍事會議上,張伯倫提出必須立即執行“皇家海軍”作戰計劃,並在挪威海域布雷以截斷德國的鐵礦石供應。可惜的是為時已晚,如挪威領海布雷計劃,早在1939年9月29日就已提出,英國內閣曾一致讚同,後來由於芬蘭戰爭影響又撤消原議,等到張伯倫下決心時,希特勒已搶先一步了。奇怪的戰爭終因德國進攻挪威而告結束。英法玩弄的假戰爭,最後把自己拖入一場真戰爭,並不得不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