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巴巴羅薩”計劃(1 / 1)

消滅蘇聯是希特勒的既定方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希特勒的侵蘇野心沒有絲毫變化。簽約後不久,他便在一次會議上宣布:“條約隻有在對我們有用時,才有遵守的必要。一旦我們在西方騰出手來,我們就可以對俄國作戰。”1940年6月,德軍擊敗法國,直下西歐,把英軍趕出歐洲大陸。希特勒認為,他已從西方騰出手來,可以考慮對蘇作戰了。7月21日,他要求陸軍司令為此做準備。月底,在伯格霍夫會議上,正式下令製訂對蘇作戰計劃。

接下來,德軍參謀部連續製訂了幾個計劃,不過,都停留在設想階段,未付諸實戰部署,因為對英作戰正在進行,希特勒打算實行“海獅”計劃,9月份登陸英倫。隨著不列顛空戰失敗,“海獅”行動被無限期推遲,希特勒最後轉向東方,決心移師消滅蘇聯。他認為:“要打敗英國,少不得擴展海空軍,也就是要削弱陸軍,但俄國依然是個威脅,就萬萬不能削減陸軍。”他還認為丘吉爾之所以不投降,是因為對蘇聯還抱有希望。這樣,侵蘇既是執行其既定目標,又是打開對英戰爭僵局的出路所在。於是,對蘇作戰部署開始進入實戰階段。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布第二十一號訓令,批準對蘇作戰計劃,規定代號為“巴巴羅薩”。

德軍炮轟蘇軍前沿陣地

“巴巴羅薩”計劃是以殲滅戰略為基礎的。計劃規定:使用裝甲兵、摩托化兵和航空兵的龐大兵力,從西北、西南和正西三個方向實施強大突擊,分割圍殲蘇軍主力,而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汗格爾斯克、阿斯特拉罕一線,在6個星期到2個月內結束對蘇戰爭。計劃的核心在於一開始集中優勢兵力,突然性以及速戰速決。為此,德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麵進行了周密準備。

和對法作戰的1940年相比,1941年,德國軍費增加了220億馬克,軍隊新編了58個作戰師,補充了4000架飛機,2000輛坦克。1940年8月,德國參謀部下達“重建東方”密令,開始向東線調集大軍,沿蘇聯西界大量修築戰略公路、鐵路、橋梁和屯兵點。年底,又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檢查“巴巴羅薩”計劃的準備情況。數以百計的情報人員被派往蘇聯,刺探蘇聯的人力、物力、資源和國防設施的情報。同時,為了迷惑蘇聯,德國宣傳機器越來越凶地攻擊英國,而對蘇聯則大獻殷勤。德國還繼續在英吉利海峽集結船隻,在海岸修築假火箭發射場,舉行一係列登陸演習,甚至煞有介事地給作戰部隊配備地圖和英語翻譯。蘇聯駐德大使還被友好地告知:德軍東調是一年一度的換防,是用新兵接替老兵。在外交上,希特勒還以威脅利誘為手段,先後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拉上賊船,拚湊成反蘇同盟。

從1940年7月到1941年6月,一年之內,德國先後向東線調集了157個師,到6月21日,即進攻的前一天,德國及其仆從國軍隊共166個師全部進入出發陣地。按“巴巴羅薩”計劃部署的作戰部隊總兵力為550萬人,包括4300輛坦克、47萬門大炮、5000架飛機。在談到這個計劃時,希特勒神氣地宣稱:“隻要‘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實施,全世界將大驚失色,難置一言。”

1941年6月22日清晨5時30分,德國大使舒倫堡向蘇聯政府遞交了戰書。而在這以前一小時,德軍已按“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發動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突襲。德軍幾萬門大炮突然開火,猛轟蘇軍前沿工事、哨所,幾千架飛機跟著越過邊界,對蘇軍前線機場、交通樞紐和通訊設施狂轟濫炸。隨後,坦克和摩托化步兵潮水般衝過邊界,在黑海和波羅的海之間幾千千米地域內,全線突破蘇軍防線。第一日日終,蘇軍損失飛機1800餘架;開戰頭三個星期,有109個紅軍師被消滅。到年底,紅軍損失了700萬兵員,18萬輛坦克,被迫東撤800~1200千米。德軍在南路奪取了基輔,北路包圍了列寧格勒,中路直逼莫斯科城下,取得了驚人的勝利。

“巴巴羅薩”行動確實令全世界為之震驚。但是,希特勒還是未能實現其戰略目標。蘇聯國土遼闊,氣候奇寒,人口眾多而且頑強勇敢。希特勒無法在一次戰局中征服蘇聯。1941年底,紅軍丟了幾百萬大軍,但是,德國那些筋疲力盡的將軍還是驚奇地發現,又有幾百萬新部隊攔在德寇前麵。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同仇敵愾,不甘失敗,莫斯科一戰,殲敵50萬,扭轉了戰局。希特勒甚至沒有能像拿破侖那樣進入莫斯科即開始敗退,一戰而下蘇聯的迷夢成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