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四維(1 / 1)

十一、四維

“四維”指禮、義、廉、恥,是儒家所倡導的四種政治倫理規範。“維”字的本義是指連接物體的大繩子。把禮、義、廉、恥稱作四維,意思就是說,這四者是連接天地乃至國家運行最重要的東西。所以古人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又說,“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儒家是一個重內省的思想流派,禮、義、廉、恥是規定人們處理社會關係的基本倫理規範,這還是從個人自身出發而言。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顧炎武對禮義廉恥也有論述,他認為:“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在這裏,禮、義可以理解為外在的具有強製性的道德法則,而廉、恥則為人內在的道德自覺和自律。顧炎武還說,如果一般的老百姓沒有禮義廉恥,做事就沒有顧忌;如果是官員沒有禮義廉恥,就會為所欲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所謂有規矩才能成方圓,中國要興國安邦,還是離不開“四維”對個人操守的約束。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時時都在思考治國之良策。眾所周知,毛澤東滿腹詩書,經常在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營養。

有一次,他跟一個親戚的談話,就講到:“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要當李自成。國民黨是這樣,共產黨也會是這樣。”所以,無論是什麼政黨,無論是哪個國家,都必須用禮義廉恥來匡正人心。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儒家崇尚治國以禮。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如果隻用法律的強製手段去命令和懲治民眾,百姓隻會為了免於刑罰而不觸犯法律,但是他們不會感到羞恥,對統治者不會心悅誠服。如果用禮義廉恥的道德約束力來治理民眾,他們內心懷有羞恥之心,就會自覺遵守禮法,自覺擁戴統治者。所以,國家應該以德治人,而不是以力治人。

當然,明禮義,才能知廉恥,這是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麵。知廉恥,就是內心有好與壞的判斷,知道何為羞恥,何為榮辱。也就是說,知廉恥是一個人必須具有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感的體現。孟子說得好:“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把一個人的羞恥之心視為人與禽獸的區別標誌,也是在時刻告誡後人,一切善意都來源於個人正確的榮辱觀,一切惡意都由羞恥之心的喪失而引起。所以,當下中國才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來約束和激勵每一個國人。

禮、義、廉、恥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基本的處事觀念,一個人在麵對著生活中的各種是非時,在麵對是選擇作惡還是行善時,在麵對是接受良知還是昧起良心時,禮義廉恥的“四維”都會成為一個人內心抉擇的準繩。當然,現實社會中除了這條準繩之外,還有法律製度、規範條文,人生活在其間,還是要提防這兩條有形的和無形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