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君子三道
今天的我們常常把“君子”掛在嘴邊,用以形容那些相貌堂堂,有良好品性的人。可以說,我們今天對“君子”的定義,還是受到孔子的影響。儒家很重視君子的品德,特別是孔子,常常拿“君子”說事兒。儒家說的“士”、“仁者”、“賢者”、“聖人”等等稱謂,都可以統稱為“君子”。君子是孔子“理想化的人格”,君子本身具備了很多美好的品格。
孔子就曾經對學生自貢說:“君子有三道,我還沒有達到,那就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很謙虛,覺得自己還達不到君子的要求,而學生子貢卻要恭維一下說:“這就是夫子您啊!”
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就是說,君子是智慧的化身,智者沒有疑惑;君子是仁義的化身,仁者沒有憂愁;君子是勇氣的化身,勇者無所畏懼。仁、智、勇是孔子對君子的概括。
有一次,學生司馬牛問孔子說:“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成為君子嗎?”孔子回答說:“問心無愧,還能有什麼憂愁和畏懼呢?”原來,司馬牛的哥哥桓魋(?tuí)叛上作亂,是個不忠不孝之人,司馬牛不敢苟同哥哥的做法,又無力阻止,於是整天鬱鬱寡歡,憂心忡忡,對自己的產生懷疑,精神頹廢。孔子用君子問心無愧的品性開導司馬牛,希望他能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要把哥哥的過錯攬在自己身上。孔子認為,如果能好好地反思自己,為人處事沒有愧對他人,又有什麼好自責的?作為一個君子,要有仁愛之心,要有處事的智慧,還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有自我調整的能力。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隻有小人才會整天擔心受怕庸人自擾。君子有正氣,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任何時候都是精神抖擻。
曾子,孔子的得意門生,也曾對君子三道做出自己的解釋。曾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也就是說,君子可貴之處有三處:容貌莊重,這樣就能避免為人處事太過放肆;對人笑臉相迎,這樣容易令人有信任之感;言語得當,這樣就能避免粗暴和蠻不講理。曾子認為君子的行為舉止應該是有禮有節。大概,這與我們今天常說那些相貌堂堂的人是君子不無關係。
無論是孔子還是曾子,都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君子應該是有所追求的。君子三道,我們可以理解為: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做到仁義、智慧、勇敢,善於自我反省,行事做人問心無愧,這就是君子的自信;擁有儀表堂堂的相貌,行為舉止莊重大方,態度謙恭自然,避免諸如過於暴躁等不適宜的舉動,這就是君子的儀容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