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楠木樹有“魂魄”。當它被活活砍倒時,那“香魂”就出來作祟,使樹體立即開裂,——這就是所謂楠木“香魂附體”的“怪事”!
楠木
這種珍貴的樹木的確有這麼個古怪的脾氣——如果將一棵活生生的楠木立即砍倒,那麼,在它倒地的一刹那間,本來好端端的大樹,就會變成一株縱向開裂的碎木。如果你用伐倒的鮮楠去鋸板,板子就會變成七斷八裂碎塊!這樣的怪事常常發生。因此,在楠木產區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伐楠若用外行人,鬥大楠木成泡影。”那麼,內行人為什麼能完好無損地取得楠木呢?那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楠木“香魂”的秘密。
正如許多外國朋友所說:“楠木是中國的國寶。”它樹幹挺拔,樹葉四季長青。每年春上,陳葉漸落,新葉相繼,在華蓋似的巨冠上,新陳相間,翠綠交替,絢麗多姿。
它以優良耐腐的樹質著稱於世。在北京西郊的十三陵的地下宮殿裏,就有二人合抱粗的楠木棟柱。雖然曆時七八百年,卻頂住了地下的潮濕和有毒致腐氣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侵蝕,至今完好無損。如用手敲叩,還會發出清脆的“咚咚”響聲。
如果把楠鋸成板材,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木質結構非常細膩,紋理稍有交錯而不紊亂;木材質地光潔平滑,異常美觀。板材幹燥後,它的顏色往往是淡黃中略帶淺綠,一經刨光,香氣襲人。
楠木是特等建築和上等家具的優良用材,用它製作的箱、桌、床、椅、茶幾、立櫃等家具,在國際市場上是名貴的“超級商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它更是身價百倍——不僅用作高級的木模,還用它製作精密儀器、儀器箱、儀器架等。如果用它來做膠合板麵、木胎、漆器,那更是理想的材料。然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必須取得幹燥而完整的楠木材料。
那麼,究竟如何取得完整而又幹燥的楠木材呢?楠木真有“香魂”在作祟嗎?
我們知道:樹木從根係吸收的水分與養料,是由木質部的輸導組織向上輸送的。這種輸送的本領十分驚人——一直從地下將水與養料送上數十丈高的葉麵。這種能力可歸納為如下三種因素:第一,水分子與水分子之間有一個引力存在,它們手拉手似地形成一條條長長的“水鏈”;第二,樹木的根部存在著根壓,根壓好像抽水機的“泵”一樣,將這些水分子“泵”向上方的葉麵;第三,葉麵不斷蒸騰水分,當水分子從氣孔裏“冒”出去的時候,還要“拉”著別的水分子一同“擠”出去。
這樣一牽、一壓、一拉,這條水分供應線就自下而上,川流不息地運轉起來。
此外,還有一條運輸線分布在楠木韌皮部;從葉麵光合“機器”中加工出來的養分,通過這條運輸線自上而下地運送到枝、幹、根的各個部分。
由於大量的汁液在楠木體內運轉,這些液汁分子間的你擠我壓,對樹木本身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壓強。比喻說一桶水吧,除了水桶底板上承受壓力外,桶的壁上也同樣受到一定的壓力。當這桶水處於靜立狀態時,水桶壁上的那個箍將桶壁牢牢地緊箍著,箍著的力量正好與水對桶壁的壓力處於平衡。於是桶壁就不會開裂。這個道理剛好與生長著的楠木相似,一旦楠木被砍倒,尤其在樹倒地的一刹那,由於劇烈的振動,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於是,楠木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輸導組織縱向裂開——所謂楠木“香魂附體”的奧妙就在這裏。
因此,有經驗的林業工人,在砍伐楠木之前,事先要在楠木基部剝掉一圈樹皮,剝皮的寬度控製在1米左右,這樣,就能使楠木在一年或半年內活活枯死,從而減少了樹體內水分的含量。然後再來伐倒它,這就可以避免開裂的現象。
用這個“站著死”的辦法伐倒楠木,就確保了楠木的木材質量。即使鋸成板材或方料,它都始終如一,不會開裂與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