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係包括太陽以及所有圍繞它運行的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天體,其他天體都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繞其公轉。太陽係中隻有太陽是靠熱核反應發光發熱的恒星,其他天體要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
16世紀,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太陽居於宇宙的中心靜止不動,而包括地球在內的行星都繞太陽轉動。日心說把宇宙的中心從地球挪向太陽,這是一項非凡的創舉。哥白尼的計算與實際觀測資料能很好地吻合。後經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等人的發展,該學說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證明。雖然哥白尼在“太陽中心說”中沒有提出太陽係這個概念,但實際上是他發現了太陽係。
太陽係大約形成於50億年前。關於太陽係的形成,現有50多種不同的學說或假設,大致可歸結為兩大陣壘:災變說和星雲說。災變說認為太陽係大體是在一次突然的劇變中產生的,太陽先於行星和衛星形成;星雲說提出整個太陽係都是由同一塊星雲物質凝聚而成的。直到目前,星雲說仍占據著主導地位。現代星雲假說的主要觀點是:太陽係原始星雲是巨大的星際雲瓦解的一個小雲,一開始就在自轉,並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縮,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外部演化成星雲盤,星雲盤以後形成行星。
太陽係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天體,是太陽係裏唯一的一顆恒星。它是個熾熱的氣體星球,沒有固體的星體或核心。從中心到邊緣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區和大氣層。太陽能量的99%是由中心的核反應區的熱核反應產生的。其中心的密度和溫度極高,它發生著由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而該反應足以維持100億年,因此太陽目前正處於中年期。太陽大氣層從內到外可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光球層有光斑和太陽黑子。
太陽有八大行星圍繞著它運轉。按距離太陽遠近排列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些星體按性質可分為3類: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體積和質量較小,平均密度最大,衛星少;巨行星(木星、土星)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大,平均密度很小,衛星多,有行星環,自身能發出紅外輻射;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體積、質量、平均密度和衛星數目都介於前兩者之間,天王星、海王星也存在行星環。八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麵的橢圓軌道上,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即其軌道運動具有共麵性、近圓性和同向性,隻有水星稍有偏離。
太陽係的八大行星中,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圍繞自己的衛星。到目前為止,已知的行星衛星數目有130顆。木星衛星數居第一,至少有58顆衛星。有33顆衛星的土星在太陽係內居第二。個頭最大的衛星是木星衛星甘尼米德,土衛六是太陽係中第二大衛星,而且土衛六是太陽係已知衛星中唯一有大氣層的衛星。木星四顆最大的衛星,最早於17世紀由伽利略發現。另兩個大衛星是月亮和特裏頓,它們分別圍繞著地球和海王星運轉。在已知衛星中,近2/3是不規則衛星,具有大軌道半長徑、高軌道傾角和大偏心率。
太陽係中,除了行星,還存在著數目眾多的小質量天體,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軌道之間。已準確測出軌道並正式編號的小行星有3000多顆。彗星是一團由冰、灰塵和岩石組成的物體。已發現的彗星約有1700顆,其運行軌道通常是一個圍繞太陽的拉得很長的橢圓形,其傾角和離心率彼此相差很大,有些彗星的軌道是雙曲線的或拋物線的。太陽係內還有多得難以計數的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成群分布,稱流星群,已證實一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流星體一旦落入地球大氣層便成為流星,大的流星體能夠進入大氣層落到地麵成為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