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紅樓戲院的第一次公開營業終於到來!雖然已經積攢了那麼多的坊間流傳和民眾好奇,賈芸還是仿造後世的企劃文宣,做足了功夫,那些畫匠特意繪製的戲劇海報,一時間被倪二的那些手下們貼滿了京城的許多熱鬧地方,更多的人知道了紅樓戲院和即將開演的那部“話劇”《京城商人》。
“我說老幺,這話劇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你說這戲文裏沒有了唱段,那還叫個什麼戲文?咱們又是去聽什麼東西來?”
“說的是呢,就論這湯臨川的《牡丹亭·遊園》一折,若沒有杜麗娘‘嫋晴絲’的那一段水磨腔,光就和春香兩個在花園之中指指點點的,卻有什麼看頭?”
……
滿京城懂點兒戲曲的觀眾都在這麼議論著,可是這卻並不妨礙《京城商人》在預售門票之時的火爆場麵,那些早已被流散出的戲文片段勾起了興趣的文人士子和東西兩市的商人最是積極,他們所構成的長長的買票隊伍從西郊的槐花胡同一直延伸到了巷口的西城門,讓那個守城的李家老二越發的感歎起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說起來,這預售門票也是賈芸的主意,在中國古代的劇場演出中是沒有這樣的先例的,一來古代的劇場往往都是開放式的戲台,並沒有相對封閉的空間,二來即便是在茶館堂會這樣的室內演出,往往也是由會所的老板出錢請戲班子,並沒有讓顧客掏錢的說法,門票之說,還是近代之後的事情。
不過,賈芸最終還是選擇了預售門票的方式,既能營造出聲勢,又能讓自己更多的了解一下這個本不應該屬於這個時代的話劇演出的觀眾群體,這可是日後自己改編劇本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晌午,西市的太白居雅座裏,賈芸約了蔡亮前來相會。如今紅樓戲院四周早已成了車水馬龍之地,為了隱藏身份,賈芸已經不方便自己親身前往,不得已隻能叫人去將蔡亮請到了外麵,商議首演前的最後準備。
“東主,可真是再想不到的事兒。”
老學究蔡亮此時興奮的站在賈芸麵前,搓著一雙大手,亢聲說道,
“明兒晌午和晚上兩場演出的那些個票子竟是半天功夫不到就全都賣光了,恐怕就連年前蘇州的昆班春和堂進京也比不上咱們的這一出呢。還有好些有頭麵的人都托人前來買票,不過,嚴小子謹守東主的吩咐,一張也沒有流出去。”
嚴小子就是那個蔡亮的獨生兒子,算起來賈芸還是他的救命恩人,這回賣門票的差事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嗯,兩場門票都已經售罄的話,那這收項……”
“每場坐席兩百個,半吊錢一位,恰是一百兩,樓上雅間共有十二所,每間二十兩銀子,總共二百四十兩。兩場相加,共是……”
蔡亮說到此處,不由深深的吞下了一口唾沫,
“共是六百八十兩!”
老天爺啊!
蔡亮的心中此刻真是波瀾起伏,他再也沒有想到區區兩場戲文,就能賺來這將近七百兩白花花的紋銀,要知道,在這個紅樓的時代,二十兩銀子就足夠一個四口農戶一年的開銷,就連這麼一所大宅子也不過僅花了兩百兩,可是自己這五六個人一起湊了這麼一場戲文,一天兩場,總共用不了兩個時辰,居然就能賺進七百兩!
“嗯。”
賈芸卻似對這樣喜人的票房沒有多少的得意和興奮,隻是隨口的嗯了一句,便將眼光伸出了窗外。
“東家……”
“蔡先生,明天首演之時,我卻有事不能前來,戲院裏的一切全靠你支撐,多多有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