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聖人無為(1 / 1)

二十一、聖人無為

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為”,“無為”就是不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有損道德規範,違反社會法則,有害眾生的事。但這裏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而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社會和人生,一切事情都沒有做不到,辦不好的。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永遠是遵循規律不彰顯自己的作為,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好辦的。王侯若是能遵循道,那麼萬物將各順己性,自生自長。然而在萬物自生自長的過程中,一旦有欲望邪念出現,這時就隻能以“無名之樸”來克服它。沒有了欲望,清靜無為,天下自然就會安定。

雖然道家的無為之說在曆朝曆代很少得到統治者的認可,但是也有例外,道家思想在漢初和唐初這兩個時期就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從而造就了“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兩大盛世。

我們知道,秦王朝重用法家的商鞅和李斯,用嚴刑峻法來鎮壓百姓,繁重的賦稅徭役,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這樣的統治,注定不能長久,曆史事實也果不出意外,秦朝很快就滅亡了。

所以西漢初期,漢文帝和漢景帝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實施休養生息、減輕雜稅的政策,基本上做到了老子所說的清靜無為。那時候,道家思想成為顯學,竇太後更是要求皇子“讀《老子》,尊其術”,竭力維護道家的地位。事實證明,道家無為的主張是有積極作用的。西漢建立初期的情形,據《漢書·食貨誌》記載是: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而執行了無為政策之後,情況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隻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這就是漢初的繁榮,我們再來看看初唐時道家思想對政治的影響。唐朝建立以後,李世民因老子也姓李,於是把老子視為皇家先祖,在政治上也推行老子的清靜無為。李世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寬刑簡法、提倡節儉、克製欲望,開創了曆史上第二個盛世,即“貞觀之治”。據說,李世民執政期間,隨著政權的鞏固,驕奢淫逸的念頭開始在他心中萌芽。於是在貞觀十三年,魏征便寫了一篇《十漸不克終疏》上奏,勸諫李世民不要半途而廢,繼續保持節儉的風氣。李世民聽了魏征的建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把這篇《十漸不克終疏》抄寫在了自己室內的屏風上,以時刻提醒自己,勿要妄作非為。這塊屏風後來就被稱作“戒奢屏”。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文景之治”還是“貞觀之治”,這兩大盛世都是出現在建國初期,都是因為吸取了前一個朝代積極多為的教訓才來實施清靜無為。可是後來,隨著國庫裏銀子的增多,政權的日益鞏固,統治者們又忍不住積極多為了,這正好證實了老子那句“化而欲作”,可惜那時老子已經不在了,無法“鎮之以無名之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