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聖人之治(1 / 1)

二十二、聖人之治

老子在治國方麵給統治者提出了一些建議,“聖人之治”的根本在於“清淨無為”。清靜無為可以治國,但這種思想僅僅隻是一個框架,如果將其具象化,就會很難讓人理解,很多人甚至隻是簡單的把“清靜無為”,引申出讓自己懶惰的一個理由,這很顯然是不對的,而且有悖於老子思想的初衷。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聖人之治,治國、治人,都適用於“清靜無為”。人可以通過“清靜無為”來實現對自身一種境界的提升。在治國方麵,身為皇帝不拔高賢才,不推舉異能,才可以使人民不至於爭相模仿、炫技、逞能來達到爭名逐利的目的。不過於看重稀貴之物,讓人民不為了貪念去做雞鳴狗盜之事。有財富不可以顯露,因為這足以引起人民的貪欲,讓人民的心思被極大的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國家,努力使人民內心純淨樸實,使人民肚腹飽實,使人民意誌軟弱,使人民身體強壯。經常讓人民無智慧無欲望,讓有智慧的不敢妄為。這樣就通過“無為”而做到“無不治”。

西晉滅三國,統一全國,多麼強大,可惜皇帝貪財好色,過於看重稀奇古怪之物,引得群臣爭相效仿,從而導致民不聊生,胡騎橫行,最終落得一個四十幾年就滅亡的下場。

當今社會的現象也足以說明一點,那就是缺少這樣一位聖人,而這位聖人,就是老子的思想“清靜無為”。如果明星大腕不拿動輒幾百上千萬的報酬,怎麼可能會有滿屏幕的平民選秀,看著這些本來樸實的人民,為了能當上明星大腕,爭相賣醜獻媚,甚至主動去“潛規則”,這些醜惡的現象本質在哪裏,就是沒有聖人之治,拋棄了“清靜無為”的思想。

清靜無為的人信念堅如磐石,能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許多不順不如意的事情;清靜無為的人不會怨天尤人,更不會自暴自棄;清靜無為的人懂得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和堅守,跌倒後悔繼續追求;清靜無為的人沒有過多的利欲熏心,而是懂得克製和感恩。

世人如沒有貪欲之心而能歸之於清靜,天下也就自然安定了。天下自定,不正是更大、更好、更完善的有為嗎?總之歸納為一句話便是:聖者從事於無所成為的作為,便可得到全麵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