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提出了關於謹小慎微和慎始慎終的主張,在處理問題時,要在一切狀態在未發生之前就要做以周全考慮。古往今來,這也是許多成功人的不二秘訣。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粗得摟不過來的大樹是由細小的萌芽逐漸長起來的,聳立的高台是由一筐筐泥土累築起來的,遙遠的旅行是從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在這裏,老子用生動的事例,說明事物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變化的。主張處理問題要在它未發生以前,治理國家要在未亂之前,認為要根據事物的發展規律做到謹小慎微和慎終如始。
當局麵安定時容易維持,當情勢未明朗的時候容易商議大計;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時容易散失。我們常在失敗之後自我安慰:亡羊補牢。老子卻告誡我們:做事必須要未雨綢繆,要在事情未開始的時候就有所打算,要在禍亂未發作之前就早做預防。合抱的大樹,長成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堆壘於土坯;千裏的遠行,開始於足下。對於這些漸近的過程,如果妄逞權能而揠苗助長,就會導致失敗;如果執意於眼前的強大而加以抗拒,反而使局麵失去控製。
量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質的變化。所以在事情尚未萌芽時,就要預先處理;在亂事尚未形成時,就要早作防備。老子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提出了謹小慎微和慎始慎終的主張。關於這一點,荀子也曾經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的學生李斯也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雖然諸子百家的知識麵各不相同,但同樣的重視程度正是表明這句話內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遠。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所以,做人隻要不妄逞權能,就不會失敗;不抗拒漸進的演變,就不會導致局麵的失控。現在的人做事,經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這是一件很讓人懊惱的事情。因此,慎始必須慎終,就不會失敗。凡事從小到大,由近至遠,用堅定的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去完成,如稍有鬆懈,將會功虧一簣。
後人將“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作為成語,被眾人奉為金玉良言。走一千裏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再艱難的事情,隻要堅持不懈的行動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