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軍事思想(1 / 1)

四十、軍事思想

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季氏》

春秋時代戰爭之多僅次於戰國,記入《春秋》的較大的戰事就有四十次,其中《左傳》加以詳敘的有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戰、二十八年晉楚城濮之戰、三十三年晉秦殽之戰、文公十二年晉秦河曲之戰等八次。在這樣曆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孔子,自然不乏對戰爭問題有所思考。

孔子對春秋時代的戰爭持批判態度。這集中反映在他說的“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這兩句話上。按照周代的禮製,天子才有權力征伐有罪的諸侯,諸侯之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如果沒有天子的授意,是不允許發生戰爭的。而事實上春秋時代這條規矩已完全打破,“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代替了“自天子出”。孔子在《春秋》一書中記載大小四十次“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戰爭,用意是批判這些戰爭。根據《公羊傳》莊公十年的記載和何休《公羊解詁》的訓解,《春秋》用侵、伐、戰、圍、入、滅等概念把戰爭分成不同的等級,以求對不同的戰爭罪惡給以不同的懲戒。將兵至境問罪,服刑引兵而去曰侵,不服則推兵入境攻擊曰伐。侵與伐罪行較輕。兩軍合兵血刃曰戰,以兵攻城曰圍,占領敵方國都不居而去曰入。戰、圍、入是依次較重的罪行。最嚴重的罪行是滅。滅是絕人之祀,滅人之國。它徹底地破壞了諸侯不得專地、專封、專征的舊製,不合孔子的道義原則。

《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是更為古老的傳統觀念。孔子的戰爭觀念與它有直接的關係。孔子很重視一個國家的武備,認為有一定的武備方可免遭滅國絕祀的厄運。《史記》記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孔子認為,立國,兵是重要的。古代兵農合一,平時務農,戰時打仗。教民即練兵,即戎即打仗。用未經教練的民去作戰,等於棄民。

孔子是個有相當軍事修養的人。《論語》記衛靈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左傳》記孔子曰:“甲兵之事未之聞也。”孔子似乎未習過軍事,但是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弟子冉有為季氏率師與齊國作戰獲勝,季康子問他:“子之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答以“學之於孔子”。《論語》記孔子說:“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當時戰爭以車站為主,孔子能執禦駕車作戰,即是掌握了最重要的作戰技能。

孔子不僅慎於戰,而且勇於戰。孔子說:“知仁勇,天下之達德也。”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仁。”“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不但慎於戰,勇於戰,而且戰以謀。《論語》記子路問:“子行三軍誰與?”孔子答:“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史記》所記著名的夾穀會盟,孔子相魯定公迫使齊景公“歸魯侵地而謝過”。這場鬥爭的勝利表明孔子的確是個有勇有謀的人。

孔子講智謀是以仁義為前提的,他不讚成諸侯之間為兼並土地,掠奪人民而進行戰爭,但是一旦戰爭發生,他則反對詐戰,讚許偏戰。以偷襲、設伏、暗算取勝的詐戰,孔子不取。兩方對陣,擊鼓交鋒,並且事先結日定地,堂堂正正,不欺不詐的偏戰,孔子大加讚賞。宋楚泓之戰中,宋襄公不鼓不成列,不禽二毛,不重傷,結果一敗塗地,貽為千古笑柄,而孔子讚賞他,因為他在作戰中做到仁至義盡。春秋時代著名的晉秦殽之戰是詐戰的典型。晉國在崤函設伏截擊東征歸來的秦軍,秦軍全軍覆沒。這一仗晉國打得很成功,但是孔子在《春秋》中記曰“晉人及薑戎敗秦於殽”,稱晉襄公為“晉人”而貶之。因為晉侯不仁不義,釋殯而主戰,以權詐取勝。

孔子以仁義禮出發看戰爭,一方麵譴責諸侯之間絕祀滅國的不仁不義的戰爭,一方麵又不一般地反對任何戰爭,但反對戰爭過程中的權詐行為。這兩方麵構成孔子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