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孔子與《易》《春秋》
“六經”中與孔子關涉最大,最能直接表現孔子思想的是《易》和《春秋》。這是兩部專談理論的書,在六經中最為深奧難讀。
《易》即今傳世的《周易》,《周易》包括經文和傳文兩部分。傳文的部分是漢代人稱為《易大傳》,我們現在統稱之為《易傳》。
《論語》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做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這兩段話中孔子都提到了《周易》,說明孔子對《周易》極感興趣,且有深刻的理解。
《易傳》大部分是孔子所作,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係辭傳上》:“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誌,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這段話要而不煩,寥寥數語即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孔子對《易》分析之精到。
《春秋》為孔子所作。這個問題《孟子》講得最為明白。《滕文公下》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用意,《孟子》講得極為深刻。”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兩個“懼”字表明孔子對周室東遷後的社會變化確是憂心忡忡。禮壞樂崩、名分淆亂的狀況,他視同洪水猛獸。他想製裁弑君弑父的亂臣賊子而又深知力不能及,乃作《春秋》,以針砭時弊,規範後人,達於王室。
關於《春秋》一書的性質,據《孟子》的說法,《春秋》是“天子之事”,寫的是齊桓、晉文之類的事件,采取的是史書的文體形式,而表達的是孔子自己的“義”。《春秋》重義不重事,顯然是一部政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