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二字,以今日之眼光觀之,殊不適宜。不知中國古代舍禮教外無政治;禮教學猶之乎政治學。惟政治不能盡禮教,政治僅屬於國家方麵。若禮教之範圍甚廣,則凡國家之組織,社會之維持,家庭之集合,個人之修養,無不聽禮教之命令,而止於至善之域。禮者、含有典章、法律、及倫理之意;教者、含有督責、訓導、及感化之意。不僅上以之施於下謂之禮教,即下以之施於上,亦謂之禮教。禮教學為中國之特有,大約包括政治、法律、倫理、教育等。而又不可分析之為政治學、法律學、倫理學、教育學。明乎此始可言《詩經》之禮教學。
《詩大序》雲:“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美教化,移風俗。”又雲:“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又雲:“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觀《大序》此言,可知《詩經》本含有禮教之意。述先王之典章、法律、以及人倫日用之常,督責訓導人民,所謂上以風化下,即上施之於下也。述先王之典章、法律、以及人倫日用之常,感化人君,所謂下以風刺上,即下施之於上也。茲本此意,分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四項,述之於下:(一)國家中國曆史,雖托始於唐虞;而國家之組織,備於成周之世。蓋中國國家之組織,在政治上言,則根基於家庭;在經濟上言,則專恃乎農業。讀二《南》之詩,知文王之化,由近及遠,所謂《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也。讀《七月》及《公劉》之詩,知周朝以農立國,故原遠流長,所謂《七月》陳王業,公劉成王將蒞政,戒以民事,美公劉之厚於民也。本此例以求之,《鹿鳴》燕嘉賓,《四牡》勞使臣,《伐木》燕朋友,《菁菁者莪》樂育材,國家之治,由於禮教之興也。《巧言》傷讒,《桑扈》無禮,《角弓》無親,《大東》刺亂,國家之衰,由於禮教之亡也。故《六月詩小序》雲:“《鹿鳴》廢,則和樂缺矣;《四牡》廢,則君臣缺矣;《皇皇者華》廢,則忠信缺矣;《常棣》廢,則兄弟缺矣;《伐木》廢,則朋友缺矣;《天保》廢,則福祿缺矣;《采薇》廢,則征伐缺矣;《出車》廢,則功力缺矣;《杕杜》廢,則師眾缺矣;《魚麗》廢,則法度缺矣;《南陔》廢,則孝友缺矣;《白華》廢,則廉恥缺矣;《華黍》廢,則蓄積缺矣;《由庚》廢,則陰陽失其道理矣;《南有嘉魚》廢,則賢者不安,下不得其所矣;《崇丘》廢,則萬物不遂矣;《南山有台》廢,則為國之基隊矣;《由儀》廢,則萬物失其道理矣;《蓼蕭》廢,則恩澤乖矣;《湛露》廢,則萬物離矣;《彤弓》廢,則諸夏衰矣;《菁菁者莪》廢,則無禮儀矣;《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觀《小序》此言,可以知禮教與國家之關係。自《鹿鳴》以下諸詩,皆《詩》之禮教。有、則國家興,無、則國家微,此《詩》之《小雅》也。《詩》之《大雅》,亦可本此例求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興廢。王政興廢,由於大小《雅》;則大小《雅》之詩,為禮教可知。不僅大小《雅》,即《風》亦可本此例以求之。如《綠衣》妾上僭,《擊鼓》好勇而無禮,《簡兮》不用賢,《新台》刺淫亂,而知衛之所以滅也。又如《將仲子》不愛弟,《清人》不恤士卒,《東門之池》,男女不以禮,《子衿》學校不修,而知鄭之所以亂也。《雞鳴》刺荒淫,《還》刺田獵,《著》刺不親迎,《東方未明》刺無節,而知齊之所以衰也。又如《蟋蟀》儉不中禮,《山有樞》政荒民散,《揚之水》傷微弱,《杕杜》不親其宗族,而知晉之所以亡也。其他斷章零句,與國家治亂興亡之關係者,亦頗有之。所謂誦服之無之章,知周之所以興;詠休其蠶織之句,識周之所以亡。凡此關於國家之禮教,可於《詩經》中求之者一也。
(二)社會中國曆史之紀載,關於社會一方麵,極為漏略。吾人欲明了古時社會之情形,每苦無參考之資料。觀察社會者,不僅徒觀察其現形,當觀察其所以致此現形之由。如社會有良好之風俗,應考察此良好之風俗,由何養成。如社會有不良好之風俗,應考察此不良好之風俗,由何造出。此種資料,更不易覓。《詩經》中十五國之風俗,有善者,有不善者。善不善之風俗,皆可於《詩經》中求其致此之由。譬如《漢廣》沐文王之化,即遊女不易求,城隅染淫亂之風,雖靜女不自保。本此例以求之,《桃夭》《摽有梅》之婚姻及時;《兔罝》《騶虞》之人才眾多,庶類蕃殖;《行露》《野有死麕》之女子能以禮法自守,皆有禮教之督責、訓導、及感化而至於善者也。《穀風》《氓》之夫婦失道;《桑中》《溱洧》之男女淫亂;《葛屨》《園有桃》之儉嗇褊急;《東門之枌》之男女棄其舊業,亟會於道路,歌舞於市井;皆無禮教之督責、訓導、及感化而流於惡者也。亦有時禮教已亡,而社會受禮教之感化,流風遺俗,猶存於喪亂之後者。如《柏舟》之共薑自誓,《二子乘舟》之汲壽爭死,《陟岵》之思念父母,《蟋蟀》之憂深思遠,《素冠》之能用三年喪,雖當國家政治混亂之日,或兵戈流離之際,而社會尚存此一二良好之風俗,斷非受當時禮教之影響。實數十年或數百年前,握政治之權者,以禮教督責人民,訓導人民,人民受禮教之感化極深,故雖當禮教淪亡之日,不知不覺之中,尚能謹守禮教之範圍。禮教之感人極深,讀吳季劄觀樂之言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