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元兄好大喜功了吧?益州的劉璋雖然不像孫權和曹操那樣精明強大,但是他麾下有黃權、王累、劉巴等善於獻謀的文臣,又有以張任為首的吳懿、劉璝等能征慣戰的將領,若是直接進攻的話必然會引起益州文武的一致對外,到那時很容易陷入膠著的境地,更會有損主公賢德的美名,萬一孫權和曹操在後方發起進攻我們當如何自處呢?”
劉備的顧慮也正是在此:
“我曆來的行事風格都和曹操截然相反,曹操迅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卻失信於天下,能行嗎?”
對此龐統解釋說:“今乃大爭之世,諸侯伐交頻頻,凡事不能墨守成規,需要隨機應變才行。況且吞並弱小、共計暗昧、逆取順守、報之大義正是古人所推崇的,劉璋昏暗無用,難以堪當一州之主的位置,若是主公不取必定為曹操這樣的國賊所竊得,與其這樣不如由主公這樣的皇族宗親來收取,將來大不了封劉璋一塊領地作為補償就可以了。”
為了安劉備之心龐統還這樣勸說:
“劉璋這樣的人守一州之地對他來說是壓力巨大的痛苦重擔,主公取而代之後我想劉璋不僅不會怨恨您,反而會感謝您放他輕鬆自由。”
聽了龐統的話後劉備頻頻點頭,諸葛亮卻笑而不語。
公元211年十二月,法正和孟達作為劉璋派遣的特使抵達了江陵,劉備為了歡迎他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宴會結束後劉備特地將法正請入自己的書房詳談,並沒有知會龐統和諸葛亮。
見門外並沒有人跟過來,於是特地讓魏延立於門前守衛,不得任何人接近,隨後劉備將門關上轉身過握著法正的手十分開心的笑道:
“你可總算是來了...”
法正馬上雙膝跪於地麵向劉備拱手行禮:“孝直拜見主公!”
劉備連忙將法正扶了起來親自彎下腰拍掉了他膝蓋上的塵土,並牽著他的手邀其入座:
“自你和子度二人離開徐州前往益州後,我們有十多年沒見了,說實話我一直為你而日夜懸心啊,要是你和孟達作為我的密探在劉璋手下效力被發現了,那我要到那裏再去找一個像你一樣的人來輔佐呢?”
對於劉備對自己欣賞和信任法正銘感於心,他回憶說:
“我和子度兄在益州一切安好,有勞主公掛心了,隻是張任和黃權等人十分精明,似乎覺察出我並不是真心效忠,於是幾次阻止了劉璋想要重用我的念頭,不過好在我小心謹慎、步步為營,他們並沒有抓到我什麼破綻。”
劉備回想起之前赤壁之戰時若不是法正及時通知自己張鬆出使曹操的消息,恐怕自己也沒有這個機會和張鬆這樣能夠在劉璋麵前說得上話的人接觸,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盟約了,對此他對法正衷心的說:
“能夠擁有足夠的能力又對我足夠忠心的謀士,恐怕也就隻有你了。”
對此法正有些疑惑:
“主公身邊已經得到龐統和諸葛亮這樣的出色謀士,何出此言呢?”
“的確,孔明和士元的能力有目共睹,正是因為他們擁有足夠的謀略和能力所以才讓我不得不用之防之,尤其是諸葛亮,我至今都沒有看明白他真正的意圖和誌向是什麼,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他心中想要走的道路和我是不完全一樣的...”
當劉備說到龐統時,他也毫不隱晦的將自己的真是意圖告訴了法正:
“龐統先前曾經常年效力於周瑜,和他有很深的情誼,雖然因和魯肅政見不同而離開江東,但是我總感覺事情並非那麼單純。現在除了讓他們兩個互相製衡之外,我真是想不到應該相信哪一個,重用哪一個,孝直以為如何?”
法正對此態度也十分謹慎:
“先前並沒有和兩位軍師有過接觸,因此不敢妄下評論。”
然而法正對龐統建議盡快收取西川的看法持認同態度,他認為曹操已經基本掃平了通往漢中的關中障礙,雖然現在顧慮後方而暫時收兵,等到曹操恢複了一定的元氣必定會反撲漢中進而威逼巴蜀。所以趁著現在曹操大軍折返之際恰恰是劉備奪取巴蜀的最好時機。
對於法正劉備有著本能上的信任,最終劉備同意了法正和龐統的觀點,決定率軍入川。
考慮到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過程中已經顯露鋒芒,而龐統在威望上要次於他,這次若是再帶著諸葛亮入川的話,恐怕他讓其相互製衡、相互約束的思想就會破滅,於是他在軍議之中作出了這樣的決定:
此次進入巴蜀劉備以龐統為軍師,率黃忠、魏延、卓膺等將領領兵三萬經由秭歸進入巴東。為了不讓諸葛亮生疑且防備江東孫權,劉備特地在留下諸葛亮守衛荊州的同時,還將自己最為信任且得力的關羽、張飛以及趙雲一同留下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