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從小處入手
對於誣陷和邪惡的話語,不去聽它;
對於粗野和蠻橫的話語,不去說它;
損傷別人的心思,不要隱藏在心裏。
這樣,即使有專事誹謗和說長道短的小人,也無所依附了。
——《墨子·修身》語譯
行惡而遭災禍的人,夏桀、商紂、周幽王和周厲王這三代暴君就是例證;愛護幫助他人而得到幸福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這三代聖王就是例證。
——《墨子·法儀》語譯
處世的謀略很多,最基本的一條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
1.丟了西瓜撿芝麻
西瓜與芝麻誰大誰小,一看便知,這是三歲小孩都能分辨的。但在實際生活中分辨西瓜芝麻卻未必那麼容易,大與小,多與少,並非一看便知,常常會有人幹出撿了芝麻丟西瓜的蠢事。
戰國時,楚國請來匠師公輸盤,幫助製造雲梯,想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後,星夜趕到楚國,勸楚王放棄攻打計劃,他講了一個西瓜和芝麻的道理:
“楚國的土地,方圓五千裏,宋國的土地,方圓五百裏,這就像彩車跟破車相比;楚國有個雲夢澤,犀牛、麋鹿滿地都有,長江、漢水裏出產魚鱉黿鼉,算得上天下最富饒的了,宋國卻是所謂連野雞、野兔、鯽魚都不出的地方,這就像好飯肉食跟糟糠相比;楚國有高大的鬆樹、紋理細的梓樹、木、楠木和樟樹,宋國卻連大樹都沒有,這就像錦繡衣裳跟粗布衣服相比。”
墨子所言,楚王未必想不到。楚王私心是想占點便宜,撿了芝麻又不丟西瓜,豈不更好?然而墨子的話也沒有說完,西瓜是自己的,芝麻卻是別人的,強占別人的,哪怕隻是一點點,常常會付出自己整個的代價。
貪心不足的人,往往因小失大;私心太過的人,常常得不償失。
目光遠大的人,辦大事,成大業,胸懷大目標,便不會被眼前的小利小惠所惑,便能夠在西瓜與芝麻之間作出正確的判斷。
秦破趙後,許多趙國人被遷往蜀地。有一些向秦的官吏求情,請求留在葭萌這些離故鄉近一些的地方,惟有一個姓卓的沒有這樣的請求。他說:“葭萌雖為縣衙所在地,但土地瘠薄。我聽說,在岷山之下有一片肥沃的原野,生長著很多蹲鴟(一種芋,可以充饑),到死都不會挨餓。”於是,他就請求遷到了蜀地岷山下的臨邛。在臨邛,卓氏發現了豐富的鐵礦,就依山冶鐵,經營貿易,後來成為顯赫的富翁。
大智大勇的人,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大謀大略的人,方能取得大利大惠。
大智大勇的人也有貪心不足的時候,目光遠大的人也會有僥幸心理。這並不奇怪。關鍵是不要使貪心惡性膨脹,也不要為僥幸獲利而自鳴得意。
2.小心被人當槍使
曆來就有一種心甘情願為別人當槍使的人,我們稱這種人為走狗、鷹犬,這種人沒有人格,沒有自尊,專事倚強淩弱,仗勢欺人,為正直的人所不恥。
這種人可鄙可恨,但不可惜可憐,可惜可憐的是未必情願被人當槍使,卻被人端著打來射去,成為替別人泄私憤、圖報複的工具。
同一科室,張三和李四競爭科長,王五就會成為雙方爭著要用的“槍”,張三在王五麵前說李四如何如何,李四在王五麵前說張三怎樣怎樣,稍不留神,王五的槍管裏就會不斷冒煙,而他自己卻全然不知子彈射在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