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父母總會留你一碗飯(1 / 1)

文/尤培堅

小時候,我家七口人,人多嘴也多,所以,家境十分貧寒。八十年代初期,我們一家人還在貧困線上掙紮。我們兄妹共五人,每天總是幫助父母做事情:割豬草、砍柴火、挖地瓜……生活的艱難,讓我們更早地知道父母的辛苦,而父母也每天為孩子的夥食擔憂。但不管如何,每天每個孩子一碗飯,他們總是能想辦法做到。

那一次,我到池塘邊割豬草,那時已經接近秋天,池塘邊的草已漸漸荒蕪,為了能找到更多的豬草,我四處搜尋。等到割到滿滿一筐豬草的時候,早已經天色昏黃,夜燈初上了。我饑腸轆轆地回到家,一放下肩膀上的豬草,我就喊了聲:“媽媽,我餓!”母親見我滿頭草屑,連忙心疼地拍打著我身上的草屑末兒,指著還散發著熱氣的灶台對我說:“孩子,快去,媽特意給你留了一碗飯,還熱著,快趁熱吃吧!”

我掀開鍋蓋,看到鍋裏的溫湯中果然煲著一大碗綠油油的“飯”——一大碗的芥菜。我知道,我們家已經好幾天沒有米飯吃了,我們每天賴以充饑的,不是地瓜,就是這些好種易活的大葉片的芥菜了。我大口大口扒拉著鹽巴就白水煮的芥菜,饑腸轆轆的我卻好像吃到了人間美味。父母看著我狼吞虎咽的樣子,忍不住地搖頭歎息起來。

那年頭,苦啊。

時間過得很快,幾年後,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我們的苦日子也漸漸過去了,我們家每年生產的糧食都吃不完。這時,我也上了中學。但上中學,花費大,中學離家有十幾公裏,不是很遠,為了節省上學的費用,我就每周扛著一小袋的白米到學校去。到了周五晚上,我就徒步回家。待我回到家時,一般都已經是晚上六點多了,這時,一家人的晚飯都已經吃過了。父母早就在路頭等我了,見到我大步地走回來,就高興地接了我的書包,對我說:“鍋裏還留著你的飯,快去吃吧!”

我掀開鍋蓋,就看到了一個大瓷碗裏盛著一碗香噴噴的大米飯,米飯上麵,常常還壓著一個大大的煎蛋。吃著父母留給我的一碗飯,我總是心存感激,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後找個好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報答父母的愛。

為了能給父母減輕負擔,初中畢業,我選擇了報考中專。那時中專畢業是包分配的,但由於分配到了外地工作,所以出來工作的前幾年,我都沒辦法呆在父母的身邊,隻好一年回兩次家。但每次打電話告訴父母回家的日期,回到家的時候,我也總能吃到父母留給我的一碗飯。而如今,回到家鄉工作,每天晚上,不管我多遲回家,依然能吃到父母留給我的一碗大米飯。

我知道,一碗米飯,其實飽含著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愛。一個人在逐漸變老的曆程中,也許會逐漸失去許多東西,但父母給你的愛,卻永遠不會失去。

我知道,再苦的日子,父母留給你的一碗飯,會讓我們的苦日子甜中帶甜。

我還知道,再盛大的宴席,也比不上父母留給你的那一碗飯,那是世間無可替代的美味佳肴……

本文首發《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