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把感恩掛在樹上(1 / 1)

尤培堅

轉眼又是金秋,看著樹上的果實漸漸地熟透,心中突然躍起一種渴望,想到我曾經工作過的紅山去看看,看看那裏熟透的橘子,瞧瞧那裏善良溫厚的山民。

十五年了,我離開紅山已經整整十五年了,想起我剛到紅山工作的時候,我還是一個十幾九的大男孩,不知天高地厚,不知人生多難。帶著懵懂的夢想,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來到了紅山,成了那裏的一個小學教師。

初到紅山,人地生疏,白天有學生為伴,自然不覺寂寞,可夜晚常常隻是孤燈為伴,一山冷寂的山風吹過鬆柏,發出颯颯的聲響,更加感到寂寞。一日黃昏,見夕照美好,心有所動,就信步走出小學校,來到了環繞在學校四周的一條山間馬路。

馬路很小,似乎隻提供給人和牛馬行走,但是,在馬路的四周卻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植物,尤其是那些搖曳的狗尾巴草,在夕陽的照射下,挑動著秋的陽光,讓人目光迷離。突然看見馬路下有一條小道,就信步走下小道,繞過一個小山包,麵前豁然開朗。

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麵斜坡,斜坡上布滿了蒼翠的橘子樹。橘子似乎已經被采摘過,但奇怪的是,在路邊的每一顆橘子樹上,都掛著幾顆紅透的橘子。我甚為奇怪:為什麼主人在要在樹上留下這些橘子呢?

這時,有一個山民扛著一把大鋤頭從山下爬了上來,半路上,隻見他順手摘了兩顆橘子,剝開皮就吃了起來。不一會兒,他來到了我的麵前,我就奇怪地詢問道:“這位大叔,這是你的橘子樹吧?你為什麼不把他們采光,而要故意留一些橘子在樹上呢?難道你不怕它們被人摘走?”

“哈哈,這不是我的橘子樹啊!”聽了我的話,這位山民不禁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新來的老師吧,你不知道我們這裏的風俗。我們種了果樹,在采摘完之後,往往會留一些果實在樹上的。”

“這又是為什麼啊?”我撓撓頭,更不明白了。

“我們這裏的人啊,都是老實本分的人,種了一些果樹,大人是不為去偷采摘的。前幾年,有幾個嘴饞的孩子,為了嚐嚐鮮,就去偷摘。後來有一個不小心從樹上摔了下來,摔斷了胳膊。果樹的主人十分過意不去,從此,每當他采摘完果實之後,他就在馬路邊的一些果樹上留下一些果實,供給沒有果樹的人,或者路人嚐鮮。後來,我們的村子就再也沒有人去偷采摘別人的果實,漸漸地,有果樹的人家都學著這樣做了,每次采摘完果實後,都在樹上留下一些果實,來感謝大家。所以,這些果實,就成了我們的感恩果了。”那個山民說著,順手把他手裏的那顆大橘子遞給了我,“來,你也來嚐嚐鮮吧。”

望著山民離去的身影,我在回頭望望那掛在樹上的紅彤彤的橘子,不由心潮澎湃。沒想到,幾顆掛在樹上的橘子,竟然包含這麼感人的故事。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啊,自古以來,許多偉人都有著一顆感恩的心:

兩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居裏夫人,就是一個懂得感恩老師的典範。在1932年的一次慶典中,人們簇擁著居裏夫人上了主席台。忽然,居裏夫人在台下的人群中發現了自己的小學老師,她馬上從主席台上走下,推著老師的圈椅走上主席台,充分顯示了她對小學老師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偉人毛澤東也同樣在佳節送上對老師的一份深深感激。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故鄉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讀私塾時的老師毛禹珠一起吃飯。席間,毛澤東熱情地向老師敬酒,毛禹珠殊感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則說:“尊老敬賢,應該應該!”

多年後,這紅彤彤的橘子,和山風颯爽的紅山村依然常常縈繞在我的腦海裏。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懂得把自己對他人的感恩掛在心靈的橘子樹上。在父母勞累後,我懂得為他們遞上一杯暖茶;在朋友生日時,及時地寄上一張卡片;在友人失落時候,關切地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

朋友,學會感恩吧!它會讓你更珍惜人生的幸福生活。

本文首發《閩侯鄉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