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解獨到、敢說敢為——主父偃(1 / 3)

見解獨到、敢說敢為——主父偃

主父偃是齊地臨淄人,早年曾學習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學說,到了晚年才開始學習《周易》、《春秋》和諸子百家的學說。

孝武帝元光元年,主父偃認為各諸侯國都不值得去遊學,就西入函穀關,拜見大將軍衛青。衛青多次向皇上推薦他,皇上卻不肯召見。眼看盤纏就要花光,無奈之下他就孤注一擲,直接向皇帝上書,言談國事。他關於討伐匈奴一事的看法終於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不久就召見了他。

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由來已久,武帝之前的幾代帝王都曾經致力於用武力解決此事,但都使百姓疲憊不堪,路上餓殍不斷。主父偃指出,漢高帝平定天下後,不聽禦史成進諫,進攻匈奴,結果遭到平城被圍困的危險。最後隻派人前往匈奴和親,這才平息戰事。因此,主父偃希望武帝能夠仔細考慮這個問題,不要走上前代帝王的老路

武帝看了主父偃的上書,深受觸動,就召見了主父偃。之後,主父偃多次謁見皇帝,上書述說政事,皇帝下令任命他為頭謁者,不久又升為中大夫。一年之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職務。

主父偃的諫言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推恩令”,他向皇上勸諫道:“如今的諸侯有的竟然擁有相連的幾十座城市,土地上千裏。這樣一來,他們就會依仗自己的強大,聯合起來反叛朝廷。如果用法律強行削減他們的封地,那麼他們就會反叛,以前晁錯就是這樣。現在,諸侯的子弟有的多達十幾個,而隻有嫡長子世代繼承,其餘的雖然也是諸侯王的親骨肉,卻無一點兒封地,那麼仁愛孝道就也就得不到顯示。希望陛下命令諸侯推廣恩德,把土地分給子弟,封他們為侯。皇上用這種辦法既施以恩德,又分割了諸侯王的封國,削弱了他們的勢力。”皇上聽從了他的計策。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講了齊王劉次景在宮內淫亂、行為邪僻的事,皇上就任命他做了齊相。主父偃到了齊國,派人將皇上已知齊王與其姐姐通奸的事告訴齊王,齊王知道逃脫不了罪責,就自殺了。

然而,正當主父偃在齊國的時候,趙王卻暗中派人給皇帝上書,告發主父偃收受賄賂。與此同時,齊王自殺的消息也傳到朝廷,皇上大怒,認為是主父偃脅迫齊王使其自殺的,就將主父偃交給官吏審問。皇上本來沒想殺主父偃,但是禦史大夫公孫弘對皇上說:“齊王自殺,沒有後代,封國被廢除,都是因為主父偃,陛下不殺主父偃,無法向天下人交待。”主父偃的三族皆被武帝誅殺。

其實,主父偃的死在他向皇帝諫言“推恩令”時就已經注定了,無論他威逼齊王自殺也好,收受賄賂也罷,這些都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諸侯的權勢被削弱,必然會引起各諸侯王的不滿。主父偃就和晁錯一樣,他早就成了諸侯王們的眼中釘,齊王的死所帶來的恐慌隻能由主父偃的鮮血來平息。

事無所避、心係國家——範仲淹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考中進士後,曾擔任右司諫(向皇帝提建議的官)、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

範仲淹為人直言敢諫,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社會矛盾非常尖銳,他很為之擔憂,認為必須進行改革。天聖九年(1031年),還僅僅是一個監楚州糧料院小官的範仲淹,就向朝廷遞了一份長達萬言的《上執政書》,指出,當今急務乃“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也。”要求從六個方麵進行改革。但由於當權者是一些因循守舊混日子的人,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景佑三年(1036年),他又上書彈劾守舊派宰相呂夷簡,批評朝政,結果被扣上“越職言事”的罪名,貶官知饒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陽)。範仲淹雖然因為進諫而一再貶官,但卻毫不在意,仍然不斷直諫。所以後來史書上說:“仲淹言事無所避,大臣權幸多惡之。”

範仲淹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有一年,江淮地區和京東一帶大旱,蝗蟲成災,百姓饑餓困苦不堪。當時擔任右司諫職務的範仲淹,一再上書要求宋仁宗派官吏去災區調查災情,“這個問題怎麼可以置之不理呢?”宋仁宗被他問得答不上來,隻好派他到江淮地區巡察,賑濟災民。範仲淹一到災區,立即命令地方官開倉放糧,使許多災民得以賑濟,可是宋仁宗哪裏會體會到災區人民的痛苦呢,他隻顧在宮中宴飲作樂,對範仲淹的;請求毫不理睬。範仲淹急了,就在朝廷上去當麵質問宋仁宗:“請問陛下,如果您半天不吃飯,那是什麼滋味?現在災區有好多人沒有飯吃,對這命。回朝複命時,範仲淹又特地把災民先前吃的“烏昧草”帶回一把,呈給宋仁宗,並要求傳示給滿朝官員和六宮貴戚,使他們能體恤百姓的疾苦,例行節儉。

範仲淹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有一年,江淮地區和京東一帶大早,蝗蟲成災,百姓饑餓困苦不堪。當時擔任右司諫職務的範仲淹,一再上書要求宋仁宗派官吏去災區調查災情,進行賑濟。可是宋仁宗對範仲淹的請求毫不在意。範仲淹急了,就在朝廷上當麵質問宋仁宗:“請問陛下,如果您半天不吃飯,那是什麼滋味?現在災區有那麼多人沒有飯吃,對這個問題怎麼可以置之不理呢?”宋仁宗被他問得答不上來,隻好派他到江淮地區巡察,賑濟災民。範仲淹一到災區,立即命令地方官開倉放糧,使許多災民得以活命。回朝複命時,範仲淹又特地把災民先前吃的“烏昧草”帶回一把,呈給宋仁宗,並要求傳示給滿朝官員和六宮貴戚,使他們能體恤百姓的疾苦,例行節儉。

宋仁宗慶曆六年秋,範仲淹在他所作的《嶽陽樓記》一文中寫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不僅概括了範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操,而且道出了中華民族一切誌士仁人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為民族獻身的美德。時至今日,這句話仍被作為格言廣為傳誦。

三朝侍書、勸諫文宗——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他一生曆經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九朝,而且在其中的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朝都得到了重用,官高位顯,卒後贈太子太師。

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公權登進士科,得中狀元,那一年他二十九歲。不過,他並沒有就此仕途通達,而是在校書郎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十三年。十三年中,他發奮讀書習字,留下了不少經典的書法作品,其中最為有名的是《柳州複大雲寺記》。

後來,唐穆宗即位,據《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公權)入奏事,帝召見,謂公曰:“我於佛寺見卿筆跡,思之久矣。”

穆宗並不是一個勤政的皇帝,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放縱自己於聲色之中,但他欣賞柳公權的書法藝術,時常召見他。有一次,當唐穆宗問柳公權用筆的方法時,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才可以稱為筆法。”唐穆宗聽後變了臉色,領會到柳公權是用筆法來進諫了,這就是“筆諫”故事的來曆。關於這個故事,在《舊唐書》、《新唐書》等很多文獻中都有所記載。

穆宗隻做了五年(821—825)的皇帝,在長慶四年正月,因服金丹而死,短命的穆宗朝就結束了。

唐文宗大和八年(854),對柳公權來講是有重要意義的一年。十月,柳公權第三次入翰林院做侍書,這一次與前兩次不同,以前備受冷落的他,這次卻得到了文宗的喜愛和重用,這與文宗喜愛書法和詩文是分不開的。

柳公權在文宗朝曾官至諫議大夫,因為他敢於直言,得到了一個“諍臣”的美譽。在《舊唐書·柳公權傳》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說,皇帝有一次在殿上與六位學士談到節儉之事,他指著自己的衣服說:“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學士們都讚歎歌頌皇帝的節儉之德,獨有柳公權沒說話,皇帝把他留下詢問。柳公權說這些都是小事不足掛齒,作為一個皇帝,重要的是“進賢良,退不肖,納諫諍,明賞罰”,這才是一個明君要做的事情。

國學大師啟功先生認為“夫書法之美惡,原與筆之欹正無關。公權不以筆法直告其君,而另引出心正筆正之說。若日:吾筆既正,足證吾心之正。其自譽之術,亦雲巧矣。”(《啟功書法叢論》)無論是筆諫穆宗、勸諫文宗,還是在自己的書法創作中,柳公權都做到了“筆正,心正”。後人多以“柳骨”來評價他的書法作品,然而作為一個敢於諫言的臣子,他的風骨也體現在了他的“諍臣”風範上。

治世奇才、拯救萬民——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契丹族人,生於金國的一個皇族家庭。後來蒙古軍貢獻金國都城燕京(今北京),成吉思汗聞說耶律楚材的才學聲望,親自召見,並把他留在身邊當顧問。從此,耶律楚材開始了他有膽有識、有作有為的政治家生涯,成為元朝的開國名相。窩闊台汗當政以後,耶律楚材官至中書令(宰相)。

蒙古窩闊台汗五年(1233年),元軍進攻金國的都城汴京(今開封市)時,由於金軍的抵抗,元軍受到重大損失。按照元軍的舊製度,凡是攻打城邑,隻要敵軍抵抗,城破之日就要殺盡城中的軍民百姓,放火燒毀城中的房屋建築,這叫屠城。當元軍將要攻下汴京的時候,元軍大將速不台派人向元太宗請求說:“金軍抵抗持久,我軍死傷慘重,破城以後,應該屠城。”耶律楚材聽說以後,立即前來勸阻,要求廢除屠城製度。他對元太宗說:“我們的軍隊整年在外行軍打仗,風餐露宿,所希望的就是要得到土地和人民。如果把汴京的軍民都殺光了,隻剩下一座廢城,有地無民,又有什麼用呢?”元太宗還在猶豫不決,耶律楚材又據理力爭,說:“天下的能工巧匠及珍貴文物,都聚集在汴京,如果屠城,我們將一無所獲。”在耶律楚材的力爭下,元太宗終於同意了他的意見,下命令不準屠城,隻治了金國皇帝宗室完顏氏的罪,其餘軍民百姓一律不予問罪。耶律楚才的這一次進諫,拯救了當時居住在汴京的一百四十七萬人的生命,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