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28日,美國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73秒鍾後突然爆炸,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盡管“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精神壓力,但人類繼續向太空進軍的腳步並沒有停止。
就整個載人航天活動來說,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技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仍時有事故發生,何況是仍處在試驗階段、仍帶有一定探險性質的載人航天。
早在1967年1月的一天,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正在緊張的實施中,準備進行第一次載人飛行試驗。就在這次試驗中,意外發生了。充滿純氧的密封座艙突然燃起熊熊大火,濃煙滾滾。艙內的三位航天員想外逃,但打不開艙門,最終被大火奪去了生命。
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造成人類航天史上最悲慘的事故,也是人類探索太空付出的一次重大代價。
“挑戰者”號是美國製造的第二架航天飛機,它在結構、材料和設備方麵都比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有所改進,先進了許多。“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於1983年4月投入使用,這是它的第10次飛行。在這期間,美國的4架航天飛機共飛行20次,其中“挑戰者”號就占了10次。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肅穆地矗立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當時天氣極冷,氣溫在5℃。嚴寒對於航天飛機的發射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數以萬計的觀眾不懼嚴寒,懷著激動的心情坐在發射場的看台上焦急地等待著那個令人振奮的壯觀時刻。
11時38分,“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看台上一片歡呼。到升空後73秒時,仍一切正常。但就在這時,從空中傳來一聲巨響,“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頃刻之間變成一團橘紅色的火球,被炸碎的機身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飛濺。現場觀眾被驚得發呆,一時鴉雀無聲,在明白過來後,頓時一片哭聲。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7名宇航員在這次事故中罹難,包括兩名女宇航員。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女教師克裏斯塔·麥考利夫。
麥考利夫是經過數月的嚴格測試和篩選,一路過關斬將,從1萬多名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美國第一位平民宇航員的。她擔負著從太空向美國許多城市的250萬名中學生講授太空課的任務。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時的意外爆炸,是由固體火箭助推器上一個O形橡膠密封墊圈的失效造成的。助推器的箭體是由幾段連接而成的,在連接部位用橡皮墊圈密封,以防止火箭工作時火焰噴出。由於當時氣溫較低,助推器又緊靠低溫外貯箱,箭體上結有冰塊。火箭工作時,高溫使箭體上的冰塊融化,冰水從失效的橡膠墊圈內浸,火焰則趁機從內向外噴出。外噴的火焰使外貯箱內成百噸的液氫液氧膨脹,使箱體爆裂,氫氧相遇急劇燃燒,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挑戰者”號空難事件在美國上下乃至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巨大震動。然而,這起事故並沒有使人們畏懼,也沒有阻止人們前進。
“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後,美國的航天飛機停航32個月,進行深入的檢查,除重新設計了固體助推器的連接部件和增設防結冰裝置等以外,還特別強化了安全救生措施。1988年9月29日,“發現”號航天飛機恢複了飛行,也預示了美國航天計劃進入了一個新起點。
科海拾貝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了“聯盟”11號飛船。在飛船與“禮炮”1號成功對接後,3名航天員進入航天站,開展了一係列太空研究活動。6月30日,飛船順利著陸,但是當地麵人員打開艙門後,卻發現他們已沒有生命的跡象了。原來,問題出在控製係統上。3名航天員用他們的生命標示了載人航天安全的漏洞,成為通天道上的雄魂。